让低级别文物也能得到文保“特别关照”
2023-08-18 10:1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韩 荣
分享:

专家建议,建立线上监管线下巡查机制,实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监管全覆盖,守住文物安全底线。同时,组织开展低级别文物灾害因素分析评估、保护材料及工艺研究和病害成因及治理等技术攻关,研发文物建筑防雨雪等保护装备,开展重要濒危文物数字化采集,真正实现为低级别文物古建“遮风挡雨”。

“这座关帝庙始建于宋代,现正殿为清代遗构,建筑受力构件明确,插廊结构搭建合理,室内空间处理极具特色,但目前建筑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损,再不抢救就真成遗址了……”8月16日,记者走进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干了32年文旅工作的沁源县文旅发展中心主任郭天红对全县受损亟待修缮的文物如数家珍。这些文物大多是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

日前,国家文物局官网发布了《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准备工作的通知》,提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3年将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透露,2023年还将筹备启动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统筹做好各级各类文物资源特别是低级别文物保护管理,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监督管理,实施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石窟石刻、文物建筑重大保护项目。

低级别文物如何确定?它们又为何得到“特别关照”?

不可移动文物都应予以保护

所谓低级别文物,是相比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高级别文物而言的。

我国将文物一般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指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和石窟寺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章第十三条,可将不可移动文物按其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等分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等三个级别。

同时该条也明确规定,对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公布。也就是说,包括无级别文物单位在内的所有不可移动文物都应按照文物法予以保护。

山西省文物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认为,低级别文物主要包括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低级别文物在不可移动文物总数中占比很大,呈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分布零散、保存状况差等特点。

在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炜林来看,所谓的低级别文物单位并不一定都不重要。其中一些遗址是因为过去根本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考古工作,缺乏对其所蕴含价值的认识而被忽视。低级别文物中其实大有宝藏。

“我在陕西时曾经主持过对高陵杨官寨遗址的考古工作,这个遗址曾经是个典型的低级别文物单位,无人问津。”王炜林回忆,2004年,因一个基本建设项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开始对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进行发掘,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考古人员逐渐认识到,这个遗址不仅是陕西的,甚至为全国最大的庙底沟文化遗址。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该项考古工作解决了聚讼已久的庙底沟文化聚落和墓葬两个重大的学术问题。这项工作因此获评2008年和2017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杨官寨遗址的身份也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而发生改变,由无级别单位一跃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不是所有的低级别文物单位都能像杨官寨遗址这样幸运,它们中的大部分因为保护级别可能被忽视,甚至被无视。”王炜林指出,尤其是分布在城市及其周边的这些低级别文物单位,可能因为土地开发而“命运”堪忧。

多重因素影响合理利用

数据显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登记认定不可移动文物76.67万处。截至目前,全国已核定公布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核定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629处。

“全国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保守估计在70万处以上。”山西省文物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山西是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省。在山西省5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低级别文物占据绝大多数,但由于文物“家底丰厚”,很多县级文保单位虽然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也只能“屈尊”于低级别文物。这些遗存的不可移动文物多暴露于室外环境中。长期以来,这部分文物由于关注度不够、投入保障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因素,约有80%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保存状况堪忧,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保护。

在山西省文物局相关处室负责人看来,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目前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保存状况堪忧;二是保护经费缺口较大;三是低级别文物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对此,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文旅局副局长李军表示赞同。他坦言,目前低级别文物保护依然问题突出,保护任务繁重、管护力量不足、产权问题复杂、合理利用滞后这些问题仍然存在。

“多数低级别文保单位处于偏僻之地,交通不便,本身规模小,缺乏旅游开发价值,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文物的合理利用。”李军说。

为低级别文物“遮风挡雨”

低级别文物,既是历史文物,也是乡愁记忆。

近年来,低级别文物保护已经逐渐引起了重视。山西省文物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举例,从2023年起,山西省实施了濒危文物抢救性数字化保护,山西省财政每年单列2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山西省古建筑彩塑壁画抢救性数字化保护项目”。

“项目一期目标为长治市和晋城市的63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包括41处低级别文物,计划采集单体建筑236座、壁画2537平方米、彩塑30尊的数据信息,建立文物数字化信息保全档案,为后期文物保护利用提供支撑。”山西省文物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说。

除此以外,2022年底山西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联合发文,鼓励市、县(市、区)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对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实施全面保护。截至今年6月底,山西省已安排低级别文物政府一般债券2.7亿余元。

文物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如何推动低级别文物保护,提升社会对此类文物的保护意识?

不少专家表示,建议适度提高国保资金可用于省级及省级以下文保项目比例,强化财政资金安排科学性,提高资金执行效率。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社会公益基金、全额出资、与政府合作等方式,参与低级别文物建筑本体保护修缮、历史风貌维护、旅游文创开发、文化传承发展等保护利用全过程。

此外,专家还建议,在人员队伍结构上不断优化,提升文物管护和科研能力,夯实基层文物保护力量。建立线上监管线下巡查机制,实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监管全覆盖,守住文物安全底线。同时,组织开展低级别文物灾害因素分析评估、保护材料及工艺研究和病害成因及治理等技术攻关,研发文物建筑防雨雪等保护装备,开展重要濒危文物数字化采集,真正实现为低级别文物古建“遮风挡雨”。

“相信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开展,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包括所谓低级别文物单位在内的所有不可移动文物都会得到有效保护,逐渐走向文物保护的舞台中央。”王炜林说。

编辑: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