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2025中关村论坛:建立人工智能风险分类分级管理制度
2025-04-03 12:29 来源:法人网 作者:惠宁宁

《法人》全媒体记者 惠宁宁

3月27日至3月31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举行。本届论坛年会设置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五大板块共计128场精彩活动,为全球科技界搭建了一个深度交流与合作的广阔舞台。AI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医药、6G、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成为焦点。众多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为产业发展描绘新蓝图。

在3月30日举行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与法治论坛”现场,多位来自法律界的专家呼吁加快人工智能立法,并就立法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当前,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的制定充满期待。由于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现有法律制度体系难以充分应对和衔接人工智能技术所引发的各类问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后。”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周光权建议,在人工智能立法领域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探讨,为今后开展立法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既要积极,又要稳慎,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既要通过立法为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又要深入研究相关法律和伦理问题,有效应对新技术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新挑战。

“目前,中国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立法领域呈现‘顶层规划+地方试点+行业协同’的特点,未来需要进一步填补法律空白,强化技术安全和伦理规范,同时推动数智技术和法治的深度融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分院检察长刘惠表示。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介绍,当前,在传统法律法规受到冲击的同时,针对新领域的立法方法论也面临挑战。“我们应采用更具有问题导向、试错性质、有弹性的立法思路,通过行业实践等多种规制手段逐步探索形成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法律制度。”薛军建议。

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申卫星也呼吁加快人工智能立法。他认为,安全和发展并不是对立关系,要在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和发展之间的平衡;立法的形式应以综合立法为主,兼顾单行法的配套,考虑好与既有法律之间的关系。此外,申卫星还提出建立人工智能风险分类分级管理制度等建议。

数据在人工智能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副院长丁晓东认为,许多现有的个人信息保护、著作权和数据互联制度都是传统工业化时代的产物,虽然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在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出现脱节。以数据互联问题为例,丁晓东介绍,数据互联主要通过数据爬虫实现,但许多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设置了高墙,且数据爬虫曾一度受到法律限制,阻碍了数据互联互通。丁晓东建议:“既要对某些互联网数据进行合理保护,又要避免绝对的排他性保护。”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技术“双刃剑”,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已于2024年8月1日生效,通过法律手段规范AI技术的应用。在中国,涉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的法规陆续颁布执行,《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也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中国在生成式AI领域迈出构建安全可信生态的关键一步。

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也带来知识产权挑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表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把深度科学和数字技术确定为推动创新的两大引擎,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占全球专利申请量的1/3,数字通信成为国际专利申请的领先领域。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超50万亿元,对GDP贡献率超40%。“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过全球对话、版权管理技术提升和AI政策工具包等方式应对这些挑战,希望推动在北京、在中关村开展更多知识产权合作,促进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邓鸿森说。

责编:白馗

校对:张波、张雪慧

编审:王婧

编辑: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