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法人网 全媒体记者 李夏
伴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养老服务业已成为人们眼中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近年来,不少投资人、运营商蜂拥而至,扎进这片“蓝海”,各类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目前,我国养老市场尚处于初步摸索阶段,不少民办养老机构日子并不好过,存在盈利微薄、经营风险大、用工难等问题。
去年养老机构已达3.8万家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末,全国养老机构数量为3.8万个,养老服务床位823.8万张。相比2019年,养老机构数量增加4000个,养老服务床位增加62.4万张,增长速度远高于2019年。
2021年,对于养老行业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拐点,根据民政部估算,2021 年至 2025 年的“十四五”期间,全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将会突破 3 亿。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养老服务发展报告》显示,预计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2.3万亿元。报告称,未来5年至1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代“婴儿潮”即将步入老年,这部分人群的消费水平较高,消费理念相对开放,对晚年生活品质要求更高,并且敬老爱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中青年人也会为老年人采购老年用品,这些都是未来养老服务业存在的潜在用户。
庞大的市场需求,让诸多想先吃螃蟹的人跃跃欲试。天津人姬春晓曾在日本生活数年,他的好友德永理利在日本东京千叶县一家小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工作。姬春晓告诉《法人》记者,德永理利所在的养老机构是典型的社区养老模式。该机构主要提供两种服务:一种是对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另一种是让老人来社区养老院,可以早上来晚上回家,还可以住两三天或者一周,也可以一直在这里生活。这种运营模式得到日本政府大力提倡,在日本各地被成功复制。
2019年,姬春晓决定回国创业,他想参照日本社区养老模式,进入中国市场。他认为,中国人观念较传统,容易接受居家养老。“老人需求也比较简单,只要把助浴、配餐、医疗、出行这4项做好,把服务做好,相信这种模式会受到欢迎。”姬春晓对记者说。
唐女士深耕医疗领域10余年,于2020年在上海创办了一家心肺康养一站式养护中心,坚持医养结合模式,以此进入养老行业,服务于50岁至80岁的高净值人群。她对记者说:“创业的想法源于2019年一次车祸,120急救车将我送到医院急诊,我被急救人员从急救车抬至急救床时,因感觉没有尊严,身心受到创伤。那时,我便立志做医疗服务领域最顶级的服务,真正以人为本,让客户有尊贵感。”
近年来,像姬春晓、唐女士这样投身于养老行业的创业者越来越多,国内养老产业开始迅猛发展。
养老产业“围城”冷暖自知
然而,冲进养老“蓝海”后的运营商,冷暖自知。一位业内人士评价,养老产业如同“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进去后却备受煎熬。
运营两年后,姬春晓切身感受到了创业之难。他坦言,虽说人口老龄化加剧,但真正有需求的老人并不多。比如70岁的老人,生活还是可以自理的,他们可能更需要的是心灵慰藉,这样的现状对养老机构有直接的影响。
“以天津为例,至少有70%以上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不超过一半,盈利比较难。”谈及背后的原因,姬春晓认为,有制度、商业层面的问题。“许多制度需要完善,比如长护险,各个地方情况不一样。上海的长护险基本全覆盖,补贴力度很大,老人的负担不是很重。今年6月1日,长护险在天津落地,以重度失能这部分为主。”姬春晓说。
“从商业层面来说,养老机构成本投入极高,但盈利微薄。尤其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小型养老机构根本熬不下去,资金链紧绷,有的甚至倒闭了。”来自上海荻戴心肺康养一站式养护中心的汪和骏告诉记者,在养老行业工作多年,他有着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在他看来,我国自古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养老的意义在于回归家庭生活。无论是父辈或子辈,都比较青睐有着强烈情感联结的家庭养老模式,这导致我国社会养老意识不足。他介绍,老年人收入普遍较低,能够支付的养老服务费用存在着上浮的天花板,因而养老机构在进行服务定价时往往受到很大掣肘,利润只能保持在微利水平。
“养老机构经营风险大。养老机构服务对象很多都是失能、失智或高龄老人,极易发生走失、意外受伤等情况,并引发纠纷,这加大了养老机构经营风险。”汪和骏还认为,我国养老专业人才也很匮乏。由于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报酬低,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工作没有晋升空间,许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频繁跳槽改行,养老服务队伍极不稳定。大部分养老机构因养老服务收费较低,难以提供更高的工资待遇,招人留人十分困难,更无力招收医疗、康复、心理等高素质人才。养老机构对待养老人才的态度也存在误区,把培养养老人才等同为培养养老护理员,认为养老服务“态度好就行,谁都能干”,把人才策略简单化、不重视员工职业规划的做法普遍存在。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养老服务发展报告》指出,我国养老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混乱、标准不明确,盈利模式亟待摸索。许多企业专业性不足,定位不清,提供的服务和当前需求不符,因而陷入“围城”。
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受推崇
4月8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介绍,我国老年人大多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9073”的格局——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所以,我们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重点还是居家和社区。”王海东说。
“我们大力支持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延伸医养结合服务,这方面医保给予了很多支持。”王海东认为,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医养结合类养老机构或将成为未来趋势。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主要分为地产模式、护理院和养老服务机构三大模式。其中,地产模式的养老医护服务弱,具有很强地产属性;高端养老社区主要针对高净值老年人群,即“高知、高干、高管”,这意味着能够承受的人群有限。
此外,因为大部分地区没有足够富裕人群填补如此庞大的医疗和社区服务,加上重资产性,导致开发商很难快速扩张,基本聚焦一线城市。护理院主要针对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利润较薄,极度依赖政策。因此,民营占比极小,养老服务机构面对的是相对健康、不需要太复杂护理的老年人。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养老服务发展报告》指出,目前养老机构中来自医疗服务的收入很少,但预计未来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将成为主要趋势。
相关调查统计,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6.6%,确诊慢性病患者近3亿人,每年增加1000万人;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癌症;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糖尿病;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姬春晓对此认为,大部分身体比较好的老人,对慢性病咨询的需求更高。”汪和骏也认为,慢性疾病是“基因把子弹推上膛,生活方式控制扳机”,所以治疗首先应由管理生活方式开始,这就要求健康服务人员不仅能够开药物处方,还要学会开饮食处方、运动处方和减压助眠心理调适综合治疗,才能把慢性病控制好。
“每个人终将有老去的一天,每次看见很多空巢老人需要帮助,希望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可以帮助他们安享晚年,真正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有意义的事情,让中国人真正做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汪和骏说。(责编 王茜)
(版权属法治日报社《法人》杂志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