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全媒体记者 李辽
连日来,15头野生亚洲象在云南一路北迁的消息刷屏各大媒体。截至6月2日20时,北迁亚洲野象群到达云南玉溪与昆明边界。6月6日,野象群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附近小范围原地休息徘徊。此处临近玉溪市易门县,距离晋宁区主城40公里,距昆明市主城区80公里。
从2020年3月开始“出走”,野象群已离原有栖息地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400余公里。如果按传统意义我国亚洲象活动分布范围来看,今年4月16日,野象群已突破了我国亚洲象研究有记载以来传统的活动范围。不过,网友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大象要去哪里”“大象为什么迁徙”。
为此,曾任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司副司长、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和湿地研究40余年的著名生态专家陈克林接受了《法人》记者专访。他认为,中国政府在自然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让大象“放心”寻找新的栖息地。
大象另辟栖息地不必恐慌
15头原本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在40余天时间里一路向北,踏过山林,蹚过河谷,光临人类居住的村庄与城镇,走到了省会昆明,总路程达400多公里。没有人知道它们要去哪里和为何离家,更没有人阻止得了它们北上。种种猜测与争论中,人们对这群亚洲象的好奇心被无限放大。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网络传播,云南15头亚洲象的“奇幻漂流”,俨然成了一个带有奇幻色彩的冒险故事。
陈克林对记者表示,大象家族此次打破常规北迁、另辟栖息地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人们完全没必要恐慌。“野生大象是迁移动物,中国云南大象多数常年定居在西双版纳至缅甸狭长山谷里,北迁意味着它们觉得北边环境很好。”同时,他不乏幽默地说,“现有大象栖息地已不能满足每年大象数量增加所需的栖息环境,它们必须要走出去‘闯关东’,寻找新天地。”他还认为,国家和云南省各级人民政府在自然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也得到了大象的“充分肯定”。
陈克林试着揣测了大象的心理:“人类终于不再拿着枪猎杀我们了,人类没有再毁林开荒,无序扩大自身领地,相反却保护了森林。我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了,与人类和谐共处了。”
人类应“疏而不堵”
“既然目前西双版纳外围生态环境改善、食物充足,为什么大象还要拥挤地生活在百年栖息地,为何不能像人类一样出去‘闯关东’呢?”陈克林继续他的猜想,“大象群领导经过协商,先派出一支小分队出去打探,如果一切顺利,今后就可以在新天地里生活。新领地会有更多大象出现,为种群繁衍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听起来像是玩笑,但陈克林认为,这应该是大象此次出征的真实想法。他说:“100多年来,中国大象数量从未像现在这么多。原来只有几十头,现在增加到了几百头。战争时代,兵荒马乱以及偷猎行为,对大象生存产生极大威胁。当猎杀被禁止后,大象似乎感到不再危险,开始勇敢大胆地寻找新领地。”
另一些专家提出 “大象迷路”的观点,陈克林很不认可。他说:“人类千万不能小看大象,大象是最大陆生哺乳动物,其智商是人类无法想象的。它们的识别能力、记忆能力非常强,甚至可以说超越人类想象。如果有人伤害了它们的族群成员,多年以后大象还能准确识别这些人和其亲属,并采取报复行动;如果某地有人猎杀一头象,这件事马上就会在象群中被传开,整个象群会对这个地区产生高度警觉;有些地方用电线电击大象使其避退,只要被电过一次,它们绝不可能上第二次当,甚至会找到没有电的电线桩将其一把扯掉;大象家族非常团结友爱,如果家族成员受伤了,其他成员会分工明确——有的将受伤成员保护起来,有的报复攻击伤害大象的人;如果有大象处于垂死状态,其他大象会转圈守护,最后再用树枝把尸体埋起来。”
给予野生大象发展种群空间
有专家提出,大象北迁是因为人们在西双版纳种植了大量橡胶树使大象生活空间变得狭小,应该砍掉一些树冠,给大象开个“天窗”。这一观点也没有得到陈克林的认可,他认为,西双版纳面积很大,并不狭小,亚洲象本来就习惯生活在森林里。
陈克林对极端环保主义持反对态度。他认为,野生动物与人类一样,需要得到一定的生存空间,与人类和谐共处。人类的发展,需要良好生态环境,野生动物与人类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保护好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因此,对于野生大象,人类“应该了解和理解大象,因势利导,给予野生大象进一步发展种群的空间”。
“如果大象真的想进千万人口的大都市,目睹人类社会,这不仅是世界一大奇迹,也说明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成就。”陈克林认为,这一奇迹正好为今年即将在昆明举办的“世界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献上中国保护自然的最好礼物,“相信大象不会不知道人类的好,也更相信人类会处理好人象关系。”(责编 王茜)
受访专家
陈克林,著名生态学家。曾任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司副司长、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和湿地研究4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