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李辽
踏上ESG之旅
近来,中国ESG发展驶入快车道,金融行业、央企国企和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要求提升,国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创历史新高,ESG逐渐从概念到落地生根。
从企业角度来看,注重ESG的企业往往能够实现更好的经济表现和被社会尊重。从投资者角度来看,ESG表现是评估企业未来收益和风险的重要指标。许多研究已经证实,ESG高分的企业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长期投资回报。作为企业责任和可持续投资的核心指标,ESG正在塑造中国公司的战略和影响投资决策。
ESG不是面子工程,更不是成本中心,而是价值创造中心,将成为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延伸。只要成功踏上ESG之旅,它所带来的正向效益便会逐渐显现。
近年,全球极端气候不断发生,人类生存环境持续恶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渐在各国政府和企业之间普及。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升级,社会矛盾愈发凸显,伟大的企业应着力解决社会问题成为共识。同时,如果企业管理质量低、实际控制人可信度低,也许短期看不出危害,但长期将严重拉低企业形象和投资价值,成为悬挂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因此,将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结合在一起的ESG发展势头迅猛,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综合指标。
ESG的起源与影响
ESG最早可追溯到五六十年前的早期社会责任投资。当时的资本开始在投资中强调劳工权益、种族及性别平等以及商业道德、环境保护等问题。例如,当时美国一些基金拒绝投资利用战争获利的公司,并强调劳工权益,而英国梅林生态基金只投资于注重环境保护的公司。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现代社会责任投资由道德层面转向投资策略层面,在投资决策中综合考量公司的ESG绩效表现,衡量ESG投资策略对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的影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的地球峰会上倡议,希望金融机构能把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纳入决策过程,发挥金融投资的力量,促进可持续发展。1997年,由美国非营利环境经济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发起,成立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系统地将可持续发展报告涵盖了ESG三部分,为信息披露提供了相应标准和内容建议。
2006年,联合国全球契约和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发起成立了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提出环境、社会和治理理念及评价体系,并成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ESG投资成为重要投资策略。
2015年,联合国通过17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指导2015年至2030年的全球发展,提出在这个时间段,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至2021年,全球有约4500家投资机构签署了负责任投资原则,管理的资产规模接近150万亿美元。
如今,全球范围内,众多机构都已将ESG因素纳入到自身研究及投资决策体系中,许多国家证券交易所及监管机构也相继制定政策规定,要求上市公司自愿自主或者强制性披露ESG相关信息。
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
随着时间推移,ESG内涵和外延在创新的推动下不断丰富和拓展。从环境一项看,E从最早的污染物防治、废品处置、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保护扩展到现在,关注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
▲博鳌亚洲论坛 2023 年年会分论坛“企业的 ESG 成果测定”活动现场 CFP
近日,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某知名国际标准化合格评定机构副总裁张乐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刚开始,人们只是保护自己不受环境污染的侵害,而现在开始关注其他生物的生存状况以及人类共同家园的健康状态,包括已经细化到,在所有的国际标准中注入应对气候变化的要素,致力于将全球变暖幅度从工业化前的2摄氏度控制在1.5摄氏度。”
S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最早,S关注职工职业健康安全,如劳工工作环境、生产安全和是否存在性别歧视等,但发展到现在,还注重企业的包容性和多元化。“不光自己要做好,还要对供应链严格管理,外延越来越大。”张乐说。
这些年,G的发展最慢,但也是中国企业进步空间最大、机会最多的一项。“最早的G聚焦在反贿赂和反舞弊行为,后来扩展到企业风险管理、薪酬结构。同时,要求企业从‘要我合规’到‘我要合规’,在公司治理方案上要对股东负责,对员工负责。”张乐称,“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民营企业野蛮生长,一些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与G有关。”
虽然在前些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已经出台了ESG各子领域的评价标准,但随着ESG内涵及外延不断拓展,标准也需要不断进展。张乐说:“没有标准就没法评价。我们成立了技术委员会,专家都在积极参与。”
ESG在中国
ESG的生态圈中,重要角色除了标准制定者,还有ESG评级机构。
“ESG评级在ESG投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的出现,是市场需求的结果。”商道咨询首席专家、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称,因为投资者不太愿意看长篇大论的ESG报告和不够结构化的原始信息,所以需要有ESG评级机构将公开信息做二次加工形成结构化的数据,给投资者特别是ESG投资者参考。
据悉,目前,全球有40多家相对权威的ESG评级机构。中国ESG评级起步较晚,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但张乐认为,现在属于评级机构的“混战”局面,每个评级机构用自己的标准,评级机构各说各话,没有横向可比性。
根据中国责任投资论坛统计,截至2023年6月,国内已经有95家基金公司发布了720只ESG公募基金产品,规模约5000亿元。“虽然在‘双碳’目标提出之后,国内的ESG基金在数量和规模上都经历了迅速增长,但总体规模在全部基金中占比不足2%。”
郭沛源称:“在构建这些ESG金融产品过程中,有的机构使用了ESG评级数据,有的机构建立了自己的ESG评估方法。不同机构和不同产品对ESG数据使用的深度各有不同。”例如,在ESG基金产品中,约有25%以筛选ESG表现更为优秀的为选股方法,这要求机构对ESG数据有较为深入的运用方法;约有22%以排除掉有ESG重大负面事件的分为选股方法,这种方法仅需使用涉及ESG风险的数据。
ESG评级离不开ESG信息披露。国内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方面的提升有效支持了ESG评级进一步发展。据商道融绿统计,截至2023年5月底,约有34.5%的上市公司发布了ESG报告,数量从2009年的371家增加到2023年的1755家。2023年,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中有278家发布了ESG报告,占比92.8%,达到近15年来报告发布比例的最高值。
在2022年5月,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提出2023年ESG报告披露全覆盖的目标。截至2023年7月,153户央企境内上市公司编制并发布了专门的2022年度ESG报告,占比41.58%,较上年占比提升了28.87个百分点。同月,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的通知》,涵盖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和《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模板》等内容,进一步规范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工作。
郭沛源认为,随着市场对ESG投资认知的深化、ESG金融产品规模的增加以及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优化,ESG评级有望进一步标准化,“ESG评级机构将在ESG投资的生态圈中发挥积极作用”。
重要行业与ESG
ESG在非财务指标中地位最重要,被称为“第四张表”,直接影响到投资方的决策。
金融业是受监管最为严格的行业之一,也是最早被交易所要求披露ESG信息的四类公司之一,所以金融业的ESG绩效一直在各个行业中领先。根据商道融绿对中证800成分股公司的分析,金融业的ESG平均绩效较其他行业更加优秀,能源行业和医药行业处于所有公司平均水平,而房地产业的ESG平均绩效相对较低。
郭沛源表示,随着国家“双碳”路线的实施,绿色金融成为“1+N”政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机构在自身ESG绩效和绿色金融方面的表现都成为市场关注重点。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促进金融机构注重环境风险的管理和绿色金融的投入,并直接带动了很多金融机构编制环境信息披露报告。
能源行业作为排放温室气体较多的行业,也是责任投资人最为关注的重点行业之一。中国碳市场启动以来,目前只将电力行业纳入到碳排放权交易范围,石化行业亟待纳入,需要通过总量控制的方式逐步减碳。“另外,为了达成‘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新能源行业也为市场带来了很多投资机遇。能否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实现低碳转型,是目前能源行业最受关注的ESG议题。”郭沛源说。
商业道德一直是全球医药行业的重要ESG议题。今年7月以来,被称为“史上最强”的反腐风暴席卷医疗医药行业。根据商道融绿对中证800成分股的分析,商业道德风险事件呈现出明显上升势头,由上一评估期的395起提升至539起。在投资机遇方面,由于医药行业在提升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仍是为投资带来社会效益的重点行业,尤其是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后,医药行业受到的关注程度仍然维持高位。
“目前,房地产行业对于ESG的重视程度弱于其他行业,但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台风、洪水、干旱和海平面上升等物理风险对房地产正变得愈加重要,忽视物理风险可能会使房地产行业面临重大损失。”郭沛源还介绍,由于建筑能耗占据了社会整体能耗约1/3,降低这部分能耗将对节能减排有非常明显效果,到2025年,中国城镇新建建筑将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对房地产行业低碳转型提出了一定挑战,也为绿色建筑先行者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贡献中国智慧
伴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ESG也成为企业的“必答题”,企业对ESG标准需求旺盛,但目前缺乏一个与中国相适应的标准。
“之前,某些社会组织和团体出台了自己的标准,但国际上不承认,甚至国内也不承认,这样的标准就没有意义。因为没有合适的标准,企业又非常需要标准,所以不少企业甚至套用团标模板,难免被误导。”张乐说。
在世界范围内,摩根斯士丹的ESG评价体系影响较大,但因为文化差异,其价值评判体系与标准上并不适用于中国企业。央视财经《对话》节目中,责任云研究院创始院长钟宏武曾表示,长期以来,国外ESG评级机构对中国上市公司ESG评级呈现系统性偏低。
张乐称:“其实中国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投资很大。央企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如四大银行在很多偏远地区设有分行,为贫困地区提供小额贷款,但这些内容在西方ESG评价体系中并未体现。”
他还回忆,国内曾有一家著名乳品企业的老板问他:为什么企业投入了那么多精力和资金到偏远地区做社会公益,别人却不认。“很多时候,中国企业在国际上没有讲好中国故事。值得注意的是,A股上市企业的ESG披露报告中也没有主动提及这些内容。”但他也承认,国际标准的制定需要多方博弈,最终出台后往往不是最先进的标准。有的是技术之争,有的是理念之争,更多的是利益之争,“因为大家站在不同立场,没有对错之分,这也是做标准最难的地方。”例如,高碳排放企业可以投资一些绿色产业抵消碳排放,也可以在碳交易市场购买碳汇,“但如果在某国产生了碳排放却花钱到其他国家碳交易市场去购买碳汇,这样对于某国来说似乎不太公平。因此,跨国碳抵消的行为究竟在标准中允不允许,这就是一种博弈。”
“也就是说,目前ESG的标准和评定落后于产业发展,该彰显的内容没有彰显,该识别的内容没有识别。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迫切需要将智慧贡献到新的ESG国际标准中,出台新标准,才能把中国特色展现出来。”张乐说。
责编|白 馗
编审|渠 洋
校对|张波 张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