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惠宁宁
▲CFP
近年来,随着大模型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日益广泛,世界各大投资机构纷纷布局,企业融资规模屡创新高。在中国市场,大型科技公司也纷纷进场,互联网巨头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在大模型研发、应用和投资上投入了巨额资金,加速了大模型领域的发展。
如今,大模型赛道进入残酷较量阶段,火热和洗牌并行。
企业、投资机构纷纷布局
去年3月,GPT-4推出后,中国众多头部科技企业华为、百度、阿里、腾讯、科大讯飞、商汤等,纷纷快速布局AI大模型赛道。“现在有一种说法,AI或储能是未来科技的起点。”近日,北京约瑟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九霖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模型是这波科技浪潮的风口,抓住这个机会就可能把控了未来。
企名片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五家大模型独角兽企业月之暗面、零一万物、百川智能、智谱AI和MiniMax,背后的主要投资方都是阿里或腾讯。其中,阿里对5家独角兽都有投资,从百川智能的A轮到智谱AI的两次B轮超过16亿元人民币,再到月之暗面的10亿美元投资以及MiniMax最新一轮超6亿美元投资,阿里几乎都是领投方。腾讯则下注了百川智能、智谱AI和MiniMax 3家,还包括已经被美团收购的光年之外,以及另一家清华系创企深言科技。
通过资本和投资机构对大模型领域的分析判断,陈九霖认为,大模型领域是一个发展迅速且存有巨大潜力的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将带来革命性变革。另外,大模型领域需要大量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开发。因此,需要资本的持续支持和投资。
尽管大模型领域发展迅猛,但是投资也需要警惕市场风险。在看到巨大的投资机会时,也不可忽视与之并存的挑战。“投资大模型时,需要谨慎地评估风险和回报。”陈九霖说。
短期内营利稍显困难
“中国AI大模型行业的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2023年,中国AI大模型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47亿元,预计2024年将增长至约216亿元。这表明中国AI大模型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6月3日,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系副教授丛颖男向记者介绍,中国AI大模型行业的竞争格局日益激烈,众多企业纷纷投入研发,力求在这个新兴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目前,该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竞争格局,既有科技巨头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数据资源稳占鳌头,也有创新型中小企业凭借独特的技术路线和应用场景异军突起。
但是,商业落地和技术瓶颈是大模型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大模型技术需要与实际业务结合,需要解决数据采集、模型训练、算法优化等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大模型在运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着性能瓶颈、资源消耗等问题,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
二级市场投资人万先生告诉记者:“大模型有两个方向,一是传统大模型应用,如电商、视频、电子信息数据等。另一种是人工智能应用,即大模型会根据数据作出判断。如人形机器人、汽车自动驾驶等,都是通过这类大模型实现的。”
应用方面,万先生认为,国内现在整个 AI 市场,大模型处在起步阶段,算力随之扩充。随着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目前,人形机器人和无人驾驶汽车大方向已比较明确,教育、影视也有所应用,其他场景还有待于沉淀。
近期,国内多个大模型企业陆续下调相关产品价格。5月21日,阿里云宣布通义千问商业化模型和开源模型降价。同一天,百度宣布文心大模型的两款主力模型ENIRE Speed、ENIRE Lite全面免费。科大讯飞也在次日宣布,讯飞星火API能力正式免费开放。
近日,资深互联网投资专家、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郭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模型现在投资的盈利方式还是B端市场。如语言服务、数字分身、数字人等,包括百度的文心大模型、腾讯的混元大模型。C端除了对算力资源要求比较高的一些服务都是免费的,向B端收费是一个大趋势。
大模型投入比较高,例如模型训练,整个周期比较长,整体来说,还在投入阶段,国外也不例外。目前,整个大模型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市场格局还未形成,短期内盈利比较困难。
整个市场格局初步形成后,经过大量整合洗牌,小的大模型企业可能陆续退出市场,实现优胜劣汰,才可能真正达到良性的市场状态。“大模型整合洗牌商业模式的落地,估计整个周期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郭涛说。
机遇与风险并存
去年,整个大模型赛道异常火热。对此,万先生认为,虽然实体产业有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截至目前,仍无法看到其明确的投资方向,这也是该赛道投资火热程度有所下降的原因。“对其投资更应该抓住几个关键技术点,比如算力服务器、人形机器人、光模块、减速器,其他方面则要谨慎对待。”万先生建议。
陈九霖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针对大模型领域的投资机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模型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具有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大型科技公司和创新型企业在该领域的不断布局和投入,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三是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大模型领域存在着诸多投资机会,如人工智能芯片、数据服务等。陈九霖说:“在这些投资机会中,最具投资前景的是亚洲新兴市场的人工智能企业,包括在A股、中国台湾、韩国等地运营的数十家上市公司,他们生产世界上几乎所有AI芯片,以及许多对芯片技术发展至关重要的AI产品。比如,图形处理器(GPU)供应链的公司,生产较低端芯片的公司,专用集成电路(ASIC)处理器公司,人工智能硬件制造商等。”
郭涛则认为,从机会来看,目前,大量大模型由第三方开发,比如国内几百个大模型应用中,真正有核心技术的只有几家。投资者在进行大模型投资时,需要考虑并选择那些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成熟商业模式的大模型项目或大模型企业,降低企业或个人的投资风险。
陈九霖认为,当下,大模型领域的投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政策风险。投资者要对市场变化有所了解,对技术发展趋势有把握,对政策法规有所关注,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回报率。
大模型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算力资源的竞争。郭涛表示,目前,高端算力芯片掌握在大企业手中,中小企业难以分割市场。“另外一个风险是,大模型技术整体不是特别成熟,在应用过程中存在数据安全、隐私泄露、社会伦理问题。”
投资大模型要耐得住寂寞
当前,中国各级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规范和引导大模型投资和发展,保障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政策法规对大模型投资也存在一定限制和监管,而且投资者需要遵守相关法规和政策,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确保投资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陈九霖说。
记者了解到,很多投资机构、投资人,对大模型投资持比较谨慎的态度。郭涛认为,主要原因是成熟可落地的项目不多,大量项目还在研究探索阶段,距离商业化还有一段路要走。
监管趋严对于投资也会带来一定影响,如应用空间受限、投资者情绪等,都会影响大模型商业化进程。2023年,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一些意见、管理条例相继出台,对大模型相关企业备案等提出要求。“有关监管会越来越严。”郭涛介绍,不仅国内,从全球范围来看,对大模型、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都在不断趋严,如去年联合国提出对人工智能进行整体监管。
政策和监管趋严,使企业在数据获取、大模型训练、应用场景等方面增加了成本,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创业门槛也会随之提高。但从长远发展看,市场规范有利于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大模型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领域,站在风口之上,大模型为资本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投资者在追逐热点的同时,也应保持冷静,理性地分析风险与回报。要在充分了解市场动态和风险因素的基础之上,做好风险控制和回报评估;要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把握大模型投资的机会和挑战,实现持续投资的价值和收益。
编审|渠 洋
责编|白 馗
校对|张波 张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