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岳雷
在金融监管持续强化背景下,银行理财业正迎来全面净化。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金融监管总局”)祭出重拳,对中银理财、建信理财、平安理财、信银理财、招银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开出重磅罚单。引人注目的是,“信息披露不规范”成为多家理财公司违规受罚的共同症结。
▲CFP
几乎同一时间,金融监管总局向部分机构下发《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这一举措被业界视为资管行业“强信披”时代加速到来的重要信号。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和信息披露要求日益严格,银行理财市场将逐渐摆脱过去的“灰色地带”,向着更加透明、健康、规范的方向稳步前行。
提升理财产品透明度
近期,多家头部银行理财公司密集受罚,在银行理财业史上实属罕见。在财经评论员郑宇看来,罚单不仅揭示了银行理财市场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也进一步凸显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因信息披露不规范、透明度不足而备受诟病。投资者在选购理财产品时,常常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困境,难以全面、准确地了解产品特性和潜在风险,容易陷入“迷雾”之中。
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以北京雷女士为例,她原本希望通过银行理财,为退休后的生活增添一份保障,却因购买某理财产品蒙受收益损失,至今心有余悸。三年前,在一家银行理财顾问的热情推荐下,她被一款号称“稳健且收益高”的理财产品深深吸引。理财顾问称“这款产品专为像雷女士这样缺乏金融知识的中老年客户设计,风险低且回报率远超传统定期存款”。基于对银行的信任,雷女士毫不犹豫地投入了20余万元。
当赎回期到来时,雷女士惊讶地发现,实际收益仅为0.14%,远低于理财顾问当初承诺的数字,这让她甚感失望与气愤。近日,她对《法人》记者说:“当时理财顾问只是承诺‘比存定期强’,却从未提及收益与股市波动有关。”雷女士深感自己受到了误导。
身为科技公司技术总监的张先生也有过类似经历。作为一名职场精英,张先生自认为对金融投资有一定了解,他选择了一款高端、复杂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期望获得更高收益。然而,当他试图深入研究产品细节时,却发现产品说明书如同天书一般,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让人难以理解。理财顾问的解释也含糊其辞,难以触及核心问题。张先生不禁苦笑:“我甚至怀疑理财顾问自己也没搞明白这款产品的运行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监管总局本次针对几家银行理财公司的处罚,所涉及的问题均发生在2022年及以前年度。郑宇对此表示,这意味着银行理财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违规行为并非个例,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和长期性。同时也说明,加强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提升市场透明度和公平性,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探究银行理财产品透明度现状,记者于7月3日以投资者身份走访了两家股份制银行。
第一家银行的某理财顾问向记者力荐两款热销产品:一款以稳健著称,波动较小,适合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另一款更加灵活,虽然有一定波动,但收益率相对较高,平均收益率3.5%左右,高的时候能突破5%。当记者问及产品具体投资方向时,该名理财顾问透露了债券与股票配比,但对债券种类、股票行业等细节问题,称“银行不便直接向客户公布底层资产信息”。
记者发现,该银行不向客户提供理财产品纸质说明书,相关产品信息、条款及风险提示等均需通过手机银行APP查询,且查询操作相对复杂,这对于中老年人具有一定难度。
另一家规模相对较小的银行虽提供纸质产品说明书,但内容专业且表述复杂,普通投资者很难全面理解条款、风险及收益机制。此外,记者还发现该银行理财顾问介绍的情况与产品说明书中信息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北京一家商业银行有关业务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理财产品种类繁多且更新速度快,尽管银行对理财顾问都有业务培训,但难免存在对产品理解不够深入的情况。特别是在中小银行,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部分理财产品对投资方向描述不够细致,容易给不熟悉金融领域的投资者带来困惑。”在郑宇看来,相比之下,基金信息披露透明度较高,每日公布净值、投资方向及仓位变化,便于投资者随时评估并赎回。
强信披“照亮”理财市场
近年来,伴随着银行理财公司快速发展,为确保其在产品风险管理与销售行为上的规范化,监管部门密集出台了《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及《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重磅政策,织就了一张风险防控网。其中,信息披露透明度作为关键一环,尤为引人注目。
记者查阅发现,《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对理财市场的透明度提出明确指引。该办法不仅要求理财公司全面、及时、准确地通过官方及约定渠道披露在售及存续理财产品的详尽信息,还强调销售文件需包含风险揭示专页,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投资者清晰展示产品风险与投资特性。这一系列举措,旨在保障投资者能够基于充分信息作出理性决策。
此外,该办法对理财产品销售行为提出严格要求,明令禁止误导性销售、虚假夸大业绩、不当展示业绩比较基准等行为,禁止性条款为理财市场划出“红线”。
然而,尽管监管不断加码,但实践中仍有部分理财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短板。针对这一状况,金融监管总局资管司于去年底强调:“加强信息披露管理,产品销售时全面、完整、准确揭示风险,产品存续中及时披露重大信息。” 而本次金融监管总局通过下发征求意见稿,进一步细化信息披露具体要求,推动资管行业向更加透明、规范的方向发展。
据了解,征求意见稿下发对象包括8家理财公司、7家信托公司、5家保险资管公司以及各行业对应的三大行业协会与三大登记托管机构,产品对象适用于在国内发行和管理的理财、信托和保险资管产品。同时,征求意见稿对产品募集期的信息披露内容进行了具象化规定,包括产品销售文件、产品说明书以及特殊事项、业绩比较基准、风险揭示文件、产品投资者权益须知、产品托管协议、产品发行公告或报告等,同时明确了产品存续期信息披露规定,强调了相关行业禁止性行为,如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违规承诺收益、对投资业绩进行预测等,再次为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划定了“红线”。
上述银行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征求意见稿进一步落实资管新规要求,补齐了关联业务信披短板,实现了信息披露全流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这一举措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为投资者提供清晰、透明的市场环境。
在基金经理马健看来,这些禁止性要求在实践层面具有指导意义,同时,明确信息披露的责任和要求,可以推动银行理财公司等市场主体的规范运作,减少不合规行为和潜在风险发生,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秩序和投资者合法权益。
理财行业监管持续收紧
自从理财公司从商业银行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资管机构,已发展为金融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目前,国内有32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31家理财公司获批开业。其中包括6家大行理财公司、11家股份行理财公司、8家城商行理财公司、1家农商行理财公司以及5家合资理财公司。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9.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7%,较去年底增长2.49万亿元,已突破2022年29.15万亿元的历史高位。然而,随着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不断壮大,一些潜在风险逐渐显现。
据统计,自2022年首张罚单开具以来,金融监管总局已对多家理财公司及相关个人开出多张罚单,罚款金额累计高达7000余万元。这些罚单覆盖了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理财以及合资理财公司,揭示了理财业务存在的多个违规风险点,如信息披露不规范、未能有效穿透识别底层资产、投后管理不到位等。
从处罚频次来看,银行理财市场监管日益趋严,处罚频次与金额“双升”。2022年仅3家公司受罚,去年这一数字增至5家,而今年上半年已有7家公司被罚,其中多数公司罚单金额超过百万元,彰显监管对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马健认为,虽然部分头部银行理财公司业绩表现抢眼,但整个行业在规范性和透明度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违规风险点主要集中在产品销售、售后信息披露及风险把控等关键环节,这些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和感受。监管部门对财富管理类业务加强监管,既是对投资者权益的重视和保护,也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
可以预见的是,在资管新规落地实施后,推动信息披露透明化、规范化将成为重要任务。未来,监管部门对于理财行业的监管力度和范围将进一步加大。
“金融监管要有棱有角,既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表示,这对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表明金融强监管、严监管将进一步持续和深化。落实金融监管“长牙带刺”,关键在于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深入实施“五大监管”。
编审|王 婧
责编|王 茜
校对|张波 张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