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岳雷 李韵石
走出小区门,掏出手机,在排放整齐的共享单车中选择一辆自己喜欢的车,扫码、解锁、蹬车,向着地铁站的方向进发······这是黄华斌一年多来每天早上上班的常规操作。自2023年开始,他就和办公室的同事一起倡导绿色出行,每周只开一天车。
近日,黄华斌告诉《法人》记者:“绿色出行是我们办公室的统一约定,既锻炼了身体,又节省了支出,同时还为环保作出了贡献。不开车的日子,能让我看到更多的风景。”
出行更讲究“绿色”
近年来,骑行、步行、公共交通、拼车等一系列绿色出行方式,逐渐被人们接受且认可。
为了减压,也为了锻炼身体,北京丰台居民潘超开始了每天骑车上下班的日子。“我今年42岁,以前都是开车上班,但现在我选择骑车出行。”近日,潘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他家到单位大概8公里的路程,骑车只需40分钟。持续一段时间后,潘超明显感觉到身体变好了,每天骑行之后的心情也开朗了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量的增加,每天骑车上下班,不用特意找时间锻炼身体了。”
▲9月2日,北京农展馆北路路口,不少人选择共享单车出行宋逗/摄
北京市民孙恬恬是一名健身达人,她选择骑车上班的初衷是为了减重塑形。“骑车出行让我在上班途中能起到瘦身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孙恬恬说,每天早上在小区外看到路边停着的各式共享单车,早起的烦恼很快被抛到脑后,办一张年卡,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自行车被盗,这样没有负担的出行真的很治愈。
近日,美团骑行ESG负责人于更尔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去一年,美团共享两轮车累计服务近30亿次市民出行,总骑行里程达99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77.6万圈,减排二氧化碳共53万吨,相当于一亿棵树一年的碳吸收量。“为落实‘双碳’行动,各地方政府积极探索碳普惠机制建设,美团骑行因自身绿色减碳行为的普适性,主动对接地方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如北京、江苏、山西、黑龙江哈尔滨、安徽合肥等地碳普惠机制的建立,贡献平台企业在机制建立中的绿色化、数字化作用。”
除骑行外,顺风车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也是重要的绿色出行方式。北京市民刘彤家住大兴,单位却在海淀,两地相距30公里,地铁和顺风车是她每天主要的上班方式。“之前都是开车,后来社会倡导绿色出行,我就尝试了地铁和拼车,发现既方便又省钱。”
刘彤以顺风车为例,“一次30公里的顺风车费用约30元,而开车上下班,每两周要加三次油,以每箱油400元计算,每天燃油成本在80元左右。另外还有停车费,林林总总算下来,以公共方式出行极大降低了生活支出。”
近日,嘀嗒出行媒介负责人李欣泽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据统计,2023年,嘀嗒顺风车用户减少约1.3百万吨碳排放,相当于种植约160万英亩林木。
多方助力绿色出行
绿色出行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全社会不同领域共同推广的生活理念。8月,以《绿色生活,你我同行》为主题的“2024北京绿色生活季”活动在北京拉开帷幕,其中绿色出行是该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企业方面,绿普惠、亿通行、京东物流等几十家企业共同参与,为北京绿色出行贡献了力量。
作为北京市绿色生活的重要载体,目前,北京绿色生活平台已更新到3.0版本。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元小源”小程序轻松建立个人数字碳账本,记录并展示自己的减碳行为成果,享受碳普惠机制带来的实惠与便利。亿通行的加入,使北京绿色生活平台碳账本应用场景得到进一步拓展。通过市民在亿通行APP上授权,经“绿普惠云”计算,市民出行乘坐地铁出行,即可在北京绿色生活平台累计碳减排量,形成个人碳账本,获得的绿色积分可在平台“积分兑换”区换取各种优惠券、代金券等。
近日,北京如易行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琳告诉记者,除兑换奖励外,作为北京轨道交通互联网票务平台,亿通行APP的建设及运营单位,自2017年成立以来,持续推进互联网票务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先后推出线上购票线下取票、二维码过闸、Pay卡过闸、电子定期票等互联网票务服务。这些举措,有效减少了实体票、卡的制作,降低了车站购票设施的维护成本和运营成本。同时,更加便捷、高效、丰富的票务服务,也有利于促进乘客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绿普惠创始人陶岚向记者表示,北京绿色生活平台由“绿普惠云——碳减排数字账本”作为技术支持,联合碳普惠合作网络企业共建,平台上线一个月,为超过636万名市民建立了碳账本,带动减排行为超8800万次,形成减排量约4万吨,初步测算拉动绿色消费1.53亿元。
不仅在北京,全国许多城市都已上线碳普惠平台。2022年上线运营的山西省碳普惠机制“三晋绿色生活”小程序暨个人碳账本已经运营两年时间,至今吸引了470万人参与消费端碳减排,累计带动减排次数超过1.3亿次,累计减排量超过14万吨。截至2023年年底,四川泸州碳普惠平台“绿芽积分”,注册使用人数超35万,平台累积计减排量279吨,产生积分超4500万。日活跃用户超2万至4万通过积分兑换,累计种植树苗两万余株、生态放流60余万尾、清理河道垃圾100余次。
绿色出行须法律保障
绿色出行逐渐成为生活中常见的出行方式。从绿色发展的角度来看,绿色出行必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流。节约能源法也提到“要鼓励非机动交通工作出行”。
就在绿色出行方兴未艾的同时,一些与之相关的不和谐场景也引发更多关注。
北京市光华桥下四个方向的车辆都在排队等待指示灯的变化,焦急的人群浑然不顾穿插于车辆之间,有的逆行、有的闯红灯,更有“低头族”戴着耳机走在自行车道上,完全不顾身后车铃的提醒。这是每天早高峰的寻常景象。
对此,《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专家、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任战敏认为,造成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原因是惩罚力度低,法律法规存在不足。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及第六十二条规定,车辆在行驶至斑马线前,如遇行人,需停车礼让。未停车礼让的司机,处警告或者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在大多数地区一般对于未停车礼让行人的司机处以记3分罚款100元的处罚。这一制度对于司机的约束很明显,但对于行人的责任和义务却没有明确规定。
针对行人在斑马线上影响车辆正常行驶的问题,任战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对于司机的各种管控措施十分严格,而对行人却缺乏一定的限制。“道路各处的摄像头不应仅对司机进行监控,也应对行人的不文明行为进行监控取证。在法律与监控的限制下,行人的不文明交通行为也应该严加管束。”
除了行人无视交通规则外,盲目增长的共享单车如不及时制定治理对策,可能变成社会负担。任战敏告诉记者:“种种乱象的背后,无非就是人、车、路三个因素。因此,社会治理也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消费者是直接使用、停放共享单车的主体,如果每名消费者都能将车辆停放到规定的位置,可以解决大部分停放乱象。因此,对人的管理要教育先行。应该让众多消费者树立规范停车的意识,认识交通停放标识,熟悉交通法规。”任战敏表示,商家通过运营获益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根据大数据应该能预判特定时间、地点集中停放问题。例如早晚高峰的地铁站口,就是出行时间、地点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必然矛盾,必须通过人为主动干预和调整。企业在车辆投放、车辆回收调整等要依托大数据及时疏导。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这边单车不挡道,那边居民区也有车可用。
更重要的是关于路权的问题。任战敏介绍,通俗来讲,路权就是哪些道路可以让哪些车行驶,特定场景下如何使用道路。“从路权设计上来说,需要设置绝对路权予以保障,即各行其道。类似公交车道,当城市自行车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设置自行车专用道应当势在必行。”
任战敏认为,很多道路设计、交通控制、交通标识等也要配套进行改进用以保障通行优先权。“路权的明确和调整离不开城市全方位的规划和设计。在道路设计、城市布局、公共交通线路、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必须考虑到绿色出行方式的便利性和可持续性,规避潜在的、新的社会矛盾。”
此外,行政机关也要将行政管理与社会综合治理相结合。任战敏建议,可以组建包括综合执法队、社区工作者、保安人员及志愿者等在内的巡查队,一旦发现单车乱停放造成道路堵塞,就通知企业运维人员进行清运。要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神经末梢”作用,每个网格配备监督员,随时随地监测单车停放情况。“要推动治理方式制度化,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管理细则,将共享单车管理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编审|王 婧
责编|白 馗
校对|张波 张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