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想说爱你不容易
2024-09-27 10:35 来源:法人杂志 作者:惠宁宁

◎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惠宁宁

颜值经济时代,医美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众生活,各种变美方式层出不穷。近年来,国内医美市场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然而,实际中,因医美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甚至“美容”变“毁容”、“要美”变“要命”等事件不时发生。近日,“黑医美机构医生为土木工程大专生”“女子在黑医美机构治疗后死亡”等话题登上热搜,暴露出医美行业存在的“黑诊所”“黑医生”等违法违规问题。

为“美”埋单

近日,热衷于医美的消费者林夕(化名)告诉《法人》记者,自己平时和朋友经常聊到医美,渐渐有了一些了解,加上朋友推荐,开始尝试抗衰类如热玛吉和皮肤管理类如水光针等医美项目。对于其安全性,她说:“其实还是不太放心。毕竟不是三甲医院,医疗美容行业里还是存在一些不太正规的机构。”为了避免风险,她选择行业里的头部企业,“企业资质、医生水平还有环境等方面,会有比较严格的把关”。

▲北京一家营业中的医疗美容诊所,路过的行人向内观望宋逗/摄

“但是选择头部企业意味着高昂的费用,选择安全就要承受溢价。”林夕说,一些小机构,价格便宜,但是安全风险较大。

相比于林夕的谨慎,有很多人为了低价忽略安全性,选择小机构。消费者李宋(化名)曾在医美药品批发商处购买针剂,找身边闺蜜推荐的医生打过水光针和填充针。安全性方面,她认为只要渠道靠谱、医生靠谱,一般不会存在太大问题。

“医美机构和从业者往往掌握更多关于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加上夸大宣传、虚假广告的问题,消费者难以获取真实、全面的服务信息并作出明智的选择。同时,医美服务价格混乱,缺乏统一标准,部分机构存在价格不透明、随意涨价等问题,消费者经常遇到价格欺诈等问题。”近日,《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律通律师事务所主任郑中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此外,一些医美机构为了吸引顾客,甚至通过夸大疗效来推动销售。

“肯定会有一些虚假宣传。”林夕说。机构会承诺一个项目做完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但通常达不到。然后会让你去多做几个项目,撬开消费者的钱包。

再就是以次充好。比如一瓶水光针剂,是哪个厂家生产的,是否符合国家质检标准,有没有获得批文······作为消费者没办法溯源完整信息。所以有的机构在销售时会利用信息差,使用一些渠道不太正规或以次充好的药品,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高价格埋单。

变美的代价

医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各种品牌展示的标有“医美级”“医院同款”“正品保障”等字样的水光针剂,价格相差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有的还配有注射教程。

然而,除了五花八门的广告宣传、高低不等的价格、各类机构的竞争,因医美产生的事故新闻也不时进入人们的视野。近日,医美又因事故登上热搜。有媒体报道,山东的张女士在一次美容手术后发生眼球粘连和视力模糊。

郑中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谈到一起案例:王女士在某医美机构进行了腿部脂肪抽脂、脸部线雕和脂肪全脸填充重睑手术和上睑下垂矫正项目。术后,王女士出现双眼眼睑闭合不全、额头凹凸不平、脸部线条不自然且有漏线、双腿一粗一细等并发症。据了解,该医美机构的医师并无医师资格证,属于非法行医。最终,经过调解,该医美机构对王女士进行了赔偿,并承诺对其进行后续修复治疗。

对此,郑中臣表示:“相对于医疗行业的其他领域,医美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吸引了许多投资者和从业者,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市场上,合法与非法医美机构并存。合法机构中也有超范围经营的现象,使得消费者难以辨别。在资本的推动下,一些机构注重短期利益,采取虚假宣传、低价诱导等不正当竞争手段,忽视了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导致市场混乱。”

“医美对从业者的专业技能要求极高,而目前从业者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在合法医美机构内,也会因为医生的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导致服务质量不一。更何况,部分从业者未接受正规培训,未取得合法执业资格,非法开展医疗美容服务,而且部分新技术在安全性、有效性方面未得到充分验证,就急于推向市场,这些都可能给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带来风险。医美产品(如填充剂、注射剂等)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机构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质设备和材料,导致手术效果不佳,甚至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威胁。”北京市两高律师事务所医药健康事务部执行主任律师翟晓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翟晓静认为,在医美行业爆发式增长态势下,相应的监管体系建设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未能及时跟上,导致市场上存在大量未经严格审批或监管的医美机构和服务项目。

监管面临的难题

医美项目种类繁多,从简单的皮肤护理到复杂的整形手术,服务范围广泛,监管难以全面覆盖。

规范标准不统一、评价体系不健全等,也是目前医美行业的主要问题。记者梳理发现,各地区针对医美的管理办法不尽相同,缺乏全国统一的监管标准,容易出现监管空白和重复劳动;医美行业缺乏统一、科学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导致产品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保障消费者权益;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医美行业的监管标准存在差异,导致监管力度和效果不一,为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翟晓静表示,医美行业监管涉及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公安等多个部门,需要跨部门协作才能形成合力。而实际操作中,跨部门协作往往存在障碍。不同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导致监管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难以形成全面、准确的监管画像。

“医疗广告属于卫生行政部门审查范围,但后续广告监管属于市场监管部门职责范畴。这种审查监管分离的状态导致信息不对称,增加了监管难度。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对医疗广告的专业辨别能力相对较弱,也影响了监管效果。”翟晓静说。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医美广告的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隐蔽化,许多医美机构通过与网红、博主等自媒体合作推广自身服务,将广告包装成“种草软文”“科普视频”等形式,以躲避监管部门的视线。这些新型广告形式的出现给监管带来了很大难度。

针对医美行业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国家一直加大监管力度。从专项治理到多部委联合打击非法医美。继2021年6月初国家卫健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后,去年5月,11部门联合发文加强医美行业监管,对医美资质、渠道导流等监管步入常态化,引导“颜值经济”合规健康经营。

虽然监管力度持续加强,但由于医美行业自律机制的不健全,导致部分机构和医生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给整个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违法违规行为隐蔽导致取证困难,是监管面临的又一个难题。“由于医美行业的特殊性,一些违法违规行为难以取证,如非法注射、非法使用药品和器械等。”翟晓静说。

如何规范行业发展

翟晓静认为,医美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消费者、企业和监管三方共同努力。消费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理性消费并积极维权;企业应依法合规经营、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并加强自律和诚信建设;监管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跨部门综合监管并强化信息公开和信用约束。如此,才能推动医美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美服务。

为了加强医美行业的监管,郑中臣建议,进一步明确医疗美容行业的法律法规,提高非法行医和无照经营的法律风险,形成有力的法律约束;通过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协同监管机制,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要求医疗美容机构公开资质、服务价格、药品器械等信息,提高行业透明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形成震慑。建立健全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为消费者提供便捷、有效的维权途径。同时,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医疗美容行业进行智能化监管,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

翟晓静认为,医美行业作为医疗服务的一部分,必须严格遵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医疗美容服务属于医疗活动,必须取得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发放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诊所备案凭证”方可开展。对于非法行医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明确规定了非法行医的刑事责任,包括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的处罚措施。

“医美服务提供、广告宣传等需遵守《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确保广告宣传的真实性,不得夸大治疗效果,误导消费者。严禁无相应医师资质或者医学药学知识的人员从事医疗美容诊疗咨询、就医引导服务或发布医疗美容知识科普等涉医疗领域专业信息内容。”郑中臣建议,医疗机构应提高行业透明度,明确服务价格和可能的风险;建立健全的医疗事故应急处理和消费者赔偿机制。

编辑: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