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手的“直播切片”
2024-12-04 10:04 来源:法人杂志 作者:渠洋 李辽

◎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渠洋 见习记者 李辽

▲CFP

“早上刷直播,他在吃毛肚;晚上刷直播,他还在吃毛肚。”近日,四川成都网民小烨对《法人》记者说,“我经常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同一位明星或主播的带货画面,起初以为是直播,但很快发现他们的表情和动作总是如出一辙。后来才明白,原来这是通过剪辑直播片段制作而成的短视频。”

小烨所提及的短视频在直播圈被称为“直播切片”,已非新鲜事。自2022年出现以来,直播切片迅速成为带货新潮流,并在今年达到顶峰。这种模式极大提升了传播效率,精准切中快节奏时代网友的需求,满足了明星、主播和切片账号及网友的多方利益诉求。但如今,野生切片账号横行,被授权切片账号质量参差不齐,使直播切片成为烫手的生意。

很多很暴利

短视频传播规律中有个“黄金5秒”原则,即要在转瞬即逝的5秒钟之内迅速抓住网友眼球。而直播切片正是这一策略的精髓所在,将明星或主播数小时的直播精华浓缩成十几秒的短视频,配以精练的解说文案,附上商品链接,通过切片账号发布,吸引顾客购买,赚取佣金。

在一次直播中,某带货主播销售纸巾时,为向观众证明该产品没有化学成分,当场将纸巾吞入口中。而这一戏剧性的瞬间被切片账号捕捉,并配以夸张的音效:“这么好的纸巾,你可以直接吃!”正是用这种最直接的剪辑手法,直播切片向网友传达了产品的“独特”卖点。

近日,某MCN机构负责人齐玥对记者称:“直播切片实际上是传统好物分享的升级版,圈内已经非常普遍,几乎没有知名主播不做直播切片。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机构,专门管理直播切片账号,帮主播带货。”

记者以某头部主播的名字作为关键词在某平台搜索,发现该平台有数百个他的“分身”,其直播切片视频四处可见。这些切片账号均以其照片作为头像,账号名称也极为相似。有的账号在主页上备注有“授权账号”标识,但大部分账号没有标识。

直播切片的本质是分销。普洱茶领域的主播凯文说:“这些切片机构通常拥有数百个成熟账号。他们会主动与大型直播间和知名主播建立合作,进行直播切片。发布切片内容后,他们会观察哪些账号能够成功带动销售。对于转化率高的素材,他们会进一步‘加热’,增加视频曝光度,让更多的人看到,直至该素材没有流量为止。”

凯文进一步解释说:“这些机构有自己的一套选品逻辑,他们通常只选择流量大的主播以及适合切片推广的产品。”至于什么样的产品适合切片,凯文分享了他的经验:“2022年,我们尝试过做直播切片,但后来停止了,因为普洱茶客单价高、库存有限,不适合这种模式。一般来说,适合切片的产品客单价低、复购率高。毕竟大多数人在消费时,一旦价格超过百元,就会变得理性。”

的确,记者注意到,直播切片带货较多的往往是零食、书籍、日常生活用品等,这些商品不仅价格亲民,而且使用率高,易于吸引消费者注意。

凯文坦言,做直播切片的机构都“很有钱”,切片培训机构“月入过万、观看量上百万、佣金分成高达80%”的许诺八九不离十。“切片机构会与主播协商三七开或二八开的佣金分成比例,但切片机构一般占大头。”头部主播在谈佣金分成比例时更有话语权。某头部主播官方授权条款显示,获得视频授权后,切片账号与该主播按销售业绩分成比例为3∶7,但基于销售业绩阶梯分成,比例最高可达5∶5。

据悉,一些成熟账号每月发布数百个切片视频,抓住小热点便能赚取数千元至上万元,若能踩中大热点,播放量突破千万,利润可能高达数百万元。某头部主播曾公布数据,2022年共有1.1万人获得了其网络切片授权,人均收入达到1.7万元,316个品牌通过切片带货实现了销售额破百万元。

切出主播风险

对于主播而言,利用直播切片可让他们的“在线时间”最大化。仅需一次直播,素材便能被制作成多个切片,躺赚佣金。目前,还没有主播公开透露过切片带来的具体收入,但据知情人士透露,某平台头部流量主播每月仅靠直播切片就有约1000万元的收入。

直播切片虽然为主播带来了利益,但也“切”出了不少风险。一些明星、主播因为某些切片账号未经授权而使用其直播素材或违规切片而引发纠纷。

近日,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新型电商律师团负责人陈栋对记者表示,直播切片可能因为剪辑的原因,导致信息产生偏差,进而让观众和消费者误解主播的态度及意图。另外,其他商家可能盗用主播的切片内容宣传自己的产品,这些产品可能质量不佳或存在其他隐患,从而损害主播的利益。更严重的是,直播切片被滥用还可能会影响主播与品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

去年,各大平台上出现了约2000个董宇辉头像的账号,打着东方甄选的旗号拿切片短视频带货,甚至售假卖假。这些账号游离在平台管理的灰色地带。董宇辉针对切片问题辟谣,称未授权任何人在任何平台带货。“有些自媒体账号未获得主播授权,擅自剪辑并上传直播内容,可能侵犯主播的著作权或邻接权以及肖像权。”陈栋说。

为处理这类纠纷,一些头部平台迅速成立了专门部门。“只要主播能提供证据,证明切片账号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抄袭或剪辑了他们的素材,这些账号就会被限流。”近日,某平台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

“目前管理得还算规范。如果要做直播切片,一旦获得主播授权,切片账号就会直接与主播账号后台绑定,相当于进入了‘白名单’,有权发布切片作品,这样就不算抄袭,也便于佣金结算。换句话说,不在‘白名单’上的账号就是未获授权的账号,有被平台限流的风险。”齐玥认为,这样可以保护主播和明星的权益。

但无法否认的是,每当市面上出现一个爆款产品,尤其有明星、主播代言时,网络上便会涌现大量相关直播切片,真伪难辨。对于主播和平台来说,成千上万个切片账号,要确保每一个新出现的账号都经过授权,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对此,陈栋表示,主播可以明确直播切片的授权与使用规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成立团队,对直播切片内容进行审核,确保内容信息完整、准确,没有歪曲直播原意,且在素材上只使用主播自己拥有版权或者已经获得合法授权的素材内容。

他建议,平台可以制定详细的直播切片制作和使用规则,包括切片的内容要求、版权规定和审核流程等,为主播提供版权的查询和授权服务,并对其定期开展培训和指导活动,帮助主播和制作团队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和平台规则,同时建立健全用户举报机制,鼓励消费者对存在虚假宣传、侵权等问题的违规直播切片进行举报。

消费者如何避坑

记者在多个切片账号的商品橱窗看到,里面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商品,点开这些商品链接后,有的显示商家官方店铺,有的显示主播店铺,有的则显示切片账号店铺。

“显示什么店铺不重要,重要的是由谁发货。一般来说,被授权的切片账号只是挂商品链接,自身没有商品库存,不涉及发货,而发货依赖于商品的官方供应链体系。”齐玥介绍,对于消费者而言,通过被授权切片账号购买的商品,基本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主要的风险集中在未被授权的切片账号上。

这类切片账号,有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给客户发假货或者货不对版;有的利用大主播带货的视频,挂上自家店铺的货源链接;也有谎称自己是大主播团队的工作人员给粉丝送福利,在直播间销售一些供货渠道不明的产品。

“如果短视频中承诺的折扣、价格、发货速度、品质得不到保障,将涉嫌欺诈,属于虚假宣传。”陈栋说。

消费者又该如何分辨真假切片账号?对此,北京市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隆坦言,普通消费者实际上很难核实一个切片账号是否获得合法授权,或是它与主播之间是否存在合同关系。这些信息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不透明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看账号上是否有明确的授权标识。但他强调:“并不是每一个平台都管得这么严。”

陈栋称,直播内容经过多次剪辑后形成的切片可能会使商品信息呈现不完整或被歪曲,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可能会存在与视频中展示的不完全相符的情况。“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发现存在质量问题,可以第一时间与商家沟通,通过退换货或要求提供合理补偿的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若与商家协商无果,消费者可以向平台投诉或者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投诉,最后可以依靠法律途径解决。”

但刘隆表示,这类纠纷,一般标的额较低,如果诉诸法院,成本太高,大部分消费者选择在平台内解决。

编审|渠 洋
责编|白 馗
校对|张波 张雪慧

编辑: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