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王茜
算力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资本的助力。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每投入1元算力,就能拉动3元至4元的GDP增长,经济引擎效应不言而喻。
近年来,市场对算力运营需求跃升,算力产业吸引了大量资本关注,融资愿望日益强烈。从初创企业到行业巨头,算力企业纷纷通过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方式筹集资金,加速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算力企业的IPO数量不断增加,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机会。
算力需求催生融资热
“资本的高效运作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市场影响力。”近日,广东深圳某科技初创公司负责人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成立于2022年,专注于高效能算力解决方案。成立初期,即获得某顶级风险投资机构5000万美元A轮融资,用于研发某新型技术。此后,又于2024年完成B轮融资,总金额高达两亿美元。该公司的经验表明,技术创新是吸引资本的关键,市场应用场景的明确性和落地能力是资本判断的核心。
▲2024年9月,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图为AI+算力网络展台。CFP
从风险投资到IPO,算力企业正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加速成长,抢占市场。其产业资本运作模式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三大领域。其中,资本扮演了资源整合、风险分散和创新推动的多重角色。从2024年开始,算力资本投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作为算力芯片龙头企业,自2020年上市以来即伴随持续亏损和估值高企的局面。进入2024年,寒武纪在年初预计亏损额将达到3.96亿元至4.84亿元的情况下后续发力,股价连续大涨,不断创历史新高。截至2024年12月31日收盘,寒武纪以超387%的涨幅夺得年度“涨幅王”的称号。
2025年伊始,智算时代云计算基础软件企业上海云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轴科技”)打响企业级软件融资“第一枪”。据媒体报道,该公司近日获得数亿元投资,进一步夯实在智算时代云计算基础软件领域的地位。
由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领投的AI异构算力软件Infra供应商中科加禾,近期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1轮融资。成立于2023年的中科加禾,聚焦编译技术,是助推跨越生态鸿沟实现国产算力及大模型的应用落地、加快国产芯片服务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着力打造通用化、低成本、高性能的基础软件工具链。
算力产业催生新机遇
“算力应用为各行各业带来变革,从日常生活到国家战略,从个人消费到产业升级,算力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和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研究员张影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算力市场是指为满足计算需求而提供算力服务的市场总称。无论是内容搜索、移动支付、打车、外卖等消费互联网应用,还是在线办公、智能制造、数字孪生、产业大脑等产业互联网应用,都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支撑。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带来智能应用需求快速增长,算力成为各行各业智能应用的关键,成为引领产业变革的引擎。
算力是数字经济的底座。联想集团联合毕马威发布的《普慧算力开启新计算时代》报告称,到2025年,我国算力核心产业规模将不低于4.4万亿元,算力关联产业规模可达24万亿元,算力产业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机遇。
通过梳理2024年11月举行的国际算力标准与应用研讨会数据资料,记者获悉,我国算力规模已达到830万标准机架,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目前,算力应用创新案例超过1.3万个,覆盖工业、金融、交通等生产生活领域。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智能计算中心创新发展指南》指出,“十四五”期间,在智算中心实现80%应用水平的情况下,城市对智算中心的投资可带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增长2.9倍至3.4倍,带动相关产业增长36倍至42倍。
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城市,算力应用的广泛渗透,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为算力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特别是在智能制造、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领域,算力企业有望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当前,从语音识别、图像处理到自动驾驶和机器翻译,其广泛应用的背后都依赖于强大的智能算力。以特斯拉为例,其自动驾驶技术高度依赖强大的算力支撑。车辆搭载的FSD(Full Self-Driving)计算平台配备了高性能处理器,能即时处理来自车辆周围多个摄像头、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数据。这些数据被用来生成实时的环境模型,帮助车辆进行决策。例如,识别车道、行人、自行车和其他车辆。此外,特斯拉自研的神经网络进行图像处理,将道路标志、交通灯等信息转化为可供车辆理解的数据。
“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普遍需要高效的计算资源处理海量数据,从而提升决策效率和服务质量。”某半导体企业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云服务和边缘计算等新兴服务模式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依赖外部算力提供商,以降低自建基础设施带来的成本与风险。这种趋势进一步加速了算力市场的规模扩张,使其在未来发展中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传统上市企业“跨界”注资
多重利好的加持下,AI算力产业加速发酵,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已经或正在进行“算力布局”。放眼A股市场,从去年开始,多家上市公司宣布“跨界”算力生意,出现了一股以传统产业为主业的上市公司“玩”算力“潮流”。据媒体报道,除专业算力服务商以外,2023年以来,至少有10家A股上市公司“跨界”入场,其中不乏与人工智能和算力不相关的企业,涉及印刷、化工、食品、家居、物业、服装、染料、纺织等行业。
媒体报道称,从调味品到拓展算力科技业务,莲花控股近一年实现了“跨界”转型。仅2024年9月至12月,其“孙公司”莲花紫星就签订了13项算力服务器租赁业务合同,累计合同额8.49亿元。
不过,算力生意资金和技术门槛相对较高。“跨界”企业因缺少行业认知和技术积淀匆忙入局,往往面临算力供应难题,必将暗礁丛生。记者观察,几家上市公司官宣“跨界”算力行业不到半年,业务已生变。此外,多家企业还因信息披露不规范、风险提示不充分等问题被证监部门发函问询,甚至责令整改。
在算力赛道注资加码的企业,还包括融资租赁公司。
近期,两家金租巨头携手,共揽30亿元算力大单的新闻引人关注。2024年年底,中登网登记了一则近30亿元的算力融资租赁项目。该项目承租人是浙江银盾云科技有限公司,出租人则非常醒目地登记了两大金租巨头:兴业金租、交银金租。据媒体报道,两大金租巨头在算力赛道早已布局。此次共同合作,是一次联合租赁的强强联手。
联合租赁是指两家或多家有融资租赁资质的融资租赁公司对同一租赁物提供服务,此模式在融资租赁的业务中比较少见,主要原因是因联合租赁中租赁物件权属不清晰,资金流、票据流流转混乱等问题。
“以机器人为例,其质检不是简单地执行代码,而是每质检一次,算法模型就需要迭代一次,因此算力资源消耗极大。”江苏昆山一家精密零部件制造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和自建算力比起来,租赁外部算力更合算,也更灵活。”
据悉,开展算力租赁业务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回报周期较长且算力服务器存在更新换代风险。有意加盟的企业主要通过金融机构授信、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获取资金支持。
上海市普陀区的一家算力服务企业负责人表示,随着算力租赁行业迎来爆发期,该公司在建算力中心数量已从2023年的个位数,增长到2024年的两位数。
不过,由于算力租赁产业链涵盖从上游到下游的多个环节,租赁价格经历多番涨跌震荡。上海某算力服务企业张姓总经理向记者介绍:“去年上半年,由于高性能GPU算力资源紧缺,硬件采购成本增加,倒逼算力租赁服务价格涨幅较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于初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而言,在高性能GPU供不应求的现状下,短期内算力租赁是一种性价比更高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跨界”投资算力的上市公司不仅需承担前期投入巨量资金的压力,还要考虑算力业绩兑现慢、下游应用领域尚处于早期开发阶段情况不明等问题。“‘跨界’投资算力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量,量力而行。”前述上海某算力服务企业张姓总经理对记者说。
算力应用在提升社会效率的同时,也暴露了数字鸿沟的问题。一些资源匮乏地区由于缺乏基础设施和技术人才,无法充分利用算力带来的机遇,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此外,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也成为新的挑战。
“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层出不穷,让人们对算力技术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同时,算法偏见和深度伪造等问题,也成为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张影强表示。
竞争加剧与成本控制
在全球算力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算力服务正朝向新格局发展。
“部分国家和地区通过多种策略实现对算力中心发展的控制,包括关键设备的禁售、技术封锁、生态的不开源以及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张影强介绍,高端半导体生产设备的出口限制,直接制约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端芯片生产,影响算力中心的建设与升级。一些国家(地区)或企业通过专利保护、版权法等手段限制关键技术的跨国转移,保护自身技术优势,使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迅速追赶。
在算力中心能耗指标趋严的情况下,云计算及大客户在核心城市及周边地区自建趋势减弱。算力中心服务商通过资本并购、老旧机房改造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市场集中度。此外,头部算力中心服务商凭借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部署大型算力中心项目,迅速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完整的解决方案和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竞争力。
为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算力行业逐渐形成以批发型算力中心服务为主、零售型算力中心服务为辅的新型商业模式。前者以万国数据、数据港、宝信软件为代表,后者以世纪互联、光环新网、奥飞数据、有孚等为代表。其中,批发型算力中心服务商自建大型互联网算力中心,以机房主要面向大型云计算厂商等大客户和以模块为最小出租单位,推出定制服务。未来的发展策略为“布局核心城市算力中心资源+绑定大型云服务厂商”,提供托管、运维、云服务一站式平台。
随着业务经营战略的不断转型和范围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客户不满足于简单的托管和主机租用,对算力中心增值服务和灵活服务模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需求,增值服务在算力中心业务的占比逐年增加。例如,世纪互联打造了覆盖算力中心“交付、监测、管理、控制、运营、服务”运维全生命周期的云原生智能化运维工具“智航平台”,推动从传统运维模式向人工智能运维迈步。同时,伴随国内数字化实践不断深化以及云计算的发展、企业上云加速,云服务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算力中心全球化布局大幕开启,加上近年来全球算力中心的持续火热,算力中心服务商纷纷开始策划“出海之路”。如通过培育自主品牌,拓宽国际营销渠道,提供全方位配套的算力中心服务,采用并购等金融手段进行海外业务布局。
全球云计算巨头如亚马逊AWS、微软Azure、阿里云和Google Cloud,早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大量数据中心。据统计,一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通常高达数十亿美元,这吸引了大量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的关注。例如,2023年,某私募基金向东南亚一家云服务公司注资10亿美元,帮助其扩大数据中心网络,从而占据该区域市场的制高点。
资本不仅驱动了技术发展,还加速了算力应用场景的推广。据了解,中国某家科技公司在2023年获得了数亿元风险投资,用于推广其基于算力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在资本的支持下,该公司成功将业务覆盖至全国超过30个大中型城市,为市政管理和城市规划提供了高效的数据支持。
尽管算力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但企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算力成本高昂,企业需要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运营效率。为此,算力企业应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市场,同时优化技术架构,降低算力成本。
“国内大多数智算中心利用率偏低,缺少应用场景。算力供给与市场智算需求不匹配,智算中心可持续发展堪忧。”张影强对记者说。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石,算力产业的资本运作与市场机遇充满活力。在技术创新、资本投入和市场推动的共同作用下,算力产业将在未来持续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然而,面对能源消耗、技术管制等挑战,行业也需积极寻求平衡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编审|渠 洋
责编|白 馗
校对|张波 张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