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岳雷
2025年年初,香港互认基金成为基金行业的“爆款”产品。随着新修订的《香港互认基金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于1月1日正式实施,该基金在内地的销售比例上限从原来的50%大幅提升至80%。这一重大变革迅速激发了市场的热情,众多内地机构纷纷对香港互认基金展开热烈追捧,多只基金因申购需求过于旺盛而不得不暂时停止销售。
▲CFP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上述管理规定的修订不仅意味着香港互认基金在内地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宽,更预示着其业务发展空间将得到显著拓展。随着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日益加深,香港互认基金作为连接两地金融市场的重要纽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多只基金火到“停售”
“QDII产品限购,互认基金还有额度!”“机构正在争抢额度!”······近期,财经社交媒体上关于香港互认基金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
香港互认基金作为在香港注册并可供内地投资者购买的基金产品,为内地投资者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使其能够轻松投资香港市场,进而触及更广阔的海外市场。相应地,香港投资者也得以通过内地互认基金,参与内地市场的投资活动,实现两地市场互联互通。此种互认机制为两地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化、更便捷的投资渠道。
多只香港互认基金在内地的销售上演了“一基难求”的抢购热潮,部分基金甚至在上市首日迅速售罄。1月8日,博时基金(国际)发布公告称,鉴于旗下博时精选新兴市场债券基金在内地销售规模的快速增长,为持续满足香港互认基金的资格条件,公司决定自1月9日起暂停接受内地投资者申购申请。
无独有偶,摩根基金(亚洲)有限公司也宣布旗下两只基金——摩根国际债券基金和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基金的申购业务暂停。公告指出,由于两只基金的内地销售规模已超过基金总资产的60%,基金管理人决定自1月7日起暂停接受内地投资者申购申请。为确保基金合规运作,摩根国际债券基金的管理人决定对该基金1月6日申请截止时间前,内地投资者的每一笔有效投资申购(包括定期定额投资)申请采取84.5%比例的方式进行部分确认处理。
自2023年以来,香港互认基金市场规模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底,香港基金在内地发行的累计净汇出金额达到365.6亿元,较2023年10月底的166.9亿元,增幅高达119%。
谁在抢筹香港互认基金?内地公募基金经理马健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指出,香港互认基金的火爆表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内地机构投资者的踊跃参与和大量认购。从互认基金实际购买情况来看,个人投资者参与比重相对较低,而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其中,银行理财子公司、券商自营及保险资管等机构成为互认基金的购买主体。
针对内资机构抢购热潮,马健进一步分析,随着内地无风险利率持续下滑,跨境市场的投资吸引力显著增强,这为香港互认基金带来额外的流动性增量。该基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稳健投资者的需求,尤其是保险公司等稳健理财机构的投资者。
有业内人士也指出:“在低利率趋势下,很多国内基础资产的收益率已无法满足投资者要求。虽然美国降息,但美元利率依然处于高位,因此美元计价的资产持续受到青睐。这也是香港互认基金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
新规“激活”机构热情
香港互认基金热度骤升,还与市场期待已久的基金新规密不可分。2024年12月17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修订后的管理规定包含了三项重要修订,其中关于适度放宽互认基金客地销售比例限制的调整,尤为引人注目。
按照新规,互认基金在客地(即非原发地)的销售比例限制由原先的50%放宽至80%。这一变化意味着香港互认基金在内地的销售规模比例得到显著扩大。理论上,基于销售比例上限的提升,其可动用的资金杠杆比例可达到约1:4。在业内人士看来,此项调整不仅为已达到50%销售比例上限的香港互认基金重新向内地投资者开放申购提供了可能,还有望显著扩大互认基金的规模,并为该基金业务的未来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据Wind数据统计,目前市场共有127只香港互认基金,剔除同类别基金的其他类型份额后,实际独立存在的基金数量为41只,这些基金归属于21家在香港注册的资产管理机构。其中,多家内地公募基金公司的子公司,如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南方东英资产管理、华夏基金(香港)以及博时基金(国际)等积极参与其中,同时摩根基金(亚洲)、施罗德投资(香港)和瑞银资管等多家知名海外资产管理机构也纷纷布局。
从上述被“买爆”的基金类型来看,香港互认基金规模较大的多为债券型基金,此类基金主要投资于国际市场的债券资产。随着销售规模的放开,如南方东英精选美元债券基金等产品的规模在短时间内实现显著增长。此外,摩根国际债券基金和易方达(香港)精选债券基金等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从投资地域来看,目前已注册的香港互认基金,近半数主要投资于大中华区资产,其余半数则分散投资于美国、亚太、欧洲等地区。以规模最大的摩根国际债券基金为例,其最新月报显示,该基金的资金分布广泛,北美和欧洲市场占有较大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销售比例的提升外,新规还适当放松了香港互认基金投资管理职能的转授权限制,允许香港互认基金投资管理职能转授予集团内海外关联机构。这一调整增加了规则制度的弹性,为未来更多常规类型产品纳入香港互认基金范围预留了空间。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表示,放宽转授权限制可以充分发挥国际资产管理公司的全球投资能力和优势,进一步丰富互认基金的供给,为内地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这也将满足内地投资者日益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马健也认为,新规的实施对于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合作具有深远影响。通过提高互认基金销售比例限制和放宽投资管理职能转授权限制,内地与香港的基金市场将更加开放,有助于资本流动和市场融合。此政策调整增加了两地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促进了资本的自由流动,进一步深化了两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此外,通过这种方式,监管机构能够更有效地监控和管理跨境投资活动。
跨境投资别忽视风险
全球金融市场日益融合的当下,跨境投资成为投资者资产配置的重要一环。据了解,目前内地投资者投资海外市场主要通过QDII基金、互认基金、跨境理财通等多种途径,其中QDII基金是最为常用的方式。
马健介绍,近期由于QDII基金火热,多家基金公司宣布对旗下部分QDII基金进行限额申购,甚至暂停大额申购和大额定期定额投资等措施。相比之下,跨境理财通的参与门槛较高,主要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的居民,且在身份户籍、投资经验以及资产和收入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而香港互认基金的参与门槛相对较低,不仅机构投资者可以参与,个人投资者只要符合相关销售机构的开户要求和风险评估标准等也可参与。由于策略和产品额度的独特优势,香港互认基金更适合采用全球资产配置主动管理策略的投资人群。
华泰证券研报分析认为,香港互认基金正逐渐进入内地投资者的视野,成为具有全球配置潜力的投资工具。
然而,尽管互认基金市场前景广阔,投资者在跨境投资时,风险防控同样不可忽视。以香港互认基金为例,2024年以来,多只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呈现显著分化,最高收益率达到32.8%,而最低收益率则为-19.37%。
马健对此强调,此种收益分化意味着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必须充分考虑入场时机和节奏。他表示:“市场行情变幻莫测,互认基金虽然相对风险偏好较低,但并不能保证稳赚不赔。机构投资者在选择香港互认基金时,需要谨慎考虑投资策略以及管理人及基金资格、政策变化等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
他建议,机构投资者在参与跨境投资时,应根据投资目标、资产状况及风险偏好,制定合理的投资组合。比如,对于风险偏好较高的机构投资者,可以适当增加股票型香港互认基金的配置比例,但同时也要搭配一定比例的债券型基金,以平衡投资组合的风险。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机构投资者,则应以债券型基金为主,辅以少量的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在保证资产稳健性的前提下,追求一定的收益增长。
此外,香港互认基金相对较高的综合费率、有限的税收优惠以及潜在的汇率波动风险等因素,也是内地机构投资者在“出海”投资时必须审慎评估的风险要素。
针对跨境投资日益升温的趋势,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武力超对记者表示,随着内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化,机构投资者跨境投资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这一进程中,机构投资者不仅要练就一双慧眼,在全球范围内精准识别并投资优质资产,更要精通在复杂且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实施高效风险管理的策略。汇率波动风险、基金管理人及产品质量的甄选以及政策法规的潜在变动,都是机构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时必须审慎权衡的关键因素。因此,机构投资者需时刻保持对市场动态的敏锐洞察,灵活调整策略以应对各种挑战,确保海外投资之旅行稳致远。
编审|渠 洋
责编|王 茜
校对|张波 张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