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德斌
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综合统筹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着力破除消费者反映突出的痛点难点问题,从实施消费供给提质、消费秩序优化、消费维权提效、消费环境共治、消费环境引领五方面提出19项重点任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的加快,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同时,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我国消费环境建设还存在供给质量不高、市场秩序失范、维权效能不足等问题。《行动方案》的制定,旨在力争通过三年时间,使商品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消费风险明显降低,消费纠纷源头治理效果显著,经营者诚信意识普遍增强,消费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大幅提升,全国消费环境明显优化。
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优化消费环境的根本保障。法治精神贯穿于消费环境治理的全过程,每一项重点任务都离不开法治的支撑,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强化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撑起强而有力的消费“保护伞”。当前,随着消费模式的不断创新,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立法部门深入调研,精准识别新兴消费领域中的法律空白与模糊地带,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明确商家与消费者的权利义务边界,让消费活动有法可依。同时,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提升市场主体的法治意识,营造公平竞争、守法经营、违法必究的市场环境。
优化消费环境涉及众多部门和各行各业。《行动方案》的一大着力点是推动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协同、企业主责、社会共治的消费环境建设体系,进一步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
近年来,监管部门严格执法,依法严厉打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霸王条款”等不法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秩序;通过创新监管方式,依法精准治理,提升监管效能。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多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市场监管、公安、网信等部门应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与执法协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赋能监管,搭建智能化消费监管平台,实时监测市场动态,精准预警消费风险,提升监管效率与精准度。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通过优胜劣汰,将诚信缺失、经营不善的企业清理出市场,为优质企业腾出发展空间。
为营造公开透明、公平合理的消费环境,商家需守法经营,提供清晰、准确的产品信息和服务标准,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灰色空间,遏制诱导消费、强制消费等“消费陷阱”。同时,为增强消费者信心,应建立消费纠纷快速处理机制,确保维权渠道畅通无阻;推进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开展消费投诉公示试点,引领消费环境整体优化,有效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安全感。
优质的消费环境是提振消费的重要支撑。优化消费环境,既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让消费者敢于消费、愿意消费,也是为了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公平、有序、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能够增强消费者信心和企业发展动力。当消费者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企业也将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市场活力就会被激发出来,催生更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形成良性循环。
编审|渠 洋
责编|惠宁宁
校对|张波 张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