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岳雷
▲CFP
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民营经济贡献显著。
在全球经济版图重塑、科技创新加速的背景下,民营经济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稳中求进,法治的保驾护航作用愈发重要。
法治化营商环境步履不停
近年来,“民营经济”和“营商环境”屡屡成为全国两会的热词。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二审稿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部填补我国民营经济领域立法空白的法律草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将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大决策部署和行之有效的实践成果,通过立法的方式固定下来,向广大民营企业家传递安心谋发展的强烈信号。这一举措彰显了国家通过法治手段,保障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决心。
从颁布中小企业促进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到修改反垄断法,再到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持续推进,我国在强化民营经济法治保障方面成效显著。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尽快修订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两新”、加力推动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为民营企业做优做强提供更有力的资本市场支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大民营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支持力度······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纷纷发声,明确将推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全国各地也在不断加大依托法治优化营商环境的力度,持续深化改革与创新进程。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多层面综合施策,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切实为各类经营主体排忧解难。
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该市近期发布了2025年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三大工作方案,进一步塑造更加契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市场化营商环境。其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聚焦于涉企监管执法、涉企纠纷多元化解和涉企法律服务等关键环节,旨在解决经营主体普遍反映的突出问题,确保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得到法律保护,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与提升。江苏省扬州市也通过制定《扬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地方性法规形式,系统构建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框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厚植营商“沃土”。
河南、辽宁、安徽等地相继召开民营经济现场会和座谈会,深入剖析并研判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围绕经营主体急难愁盼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
辽宁省明确提出,要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问题。要强化执法监督,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认真落实各项纾困政策,提高政策精准度,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浙江省则充分发挥政府和国企在清偿拖欠企业账款方面的引领作用,不断完善拖欠企业账款清偿的长效机制,并开展规范涉企执法的专项行动,坚决遏制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等不良现象。
合规经营保障民企行稳致远
营商环境是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沃土,合规经营则是保障企业行稳致远的基石。
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实现治理规范、有效制衡、合规经营,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合规建设和廉洁风险防控的重要性。
当前,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重视合规经营,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企业自身合规建设方面,尚存在合规体系不健全、合规管理资源匮乏、合规意识淡薄等问题。行政机关在涉企合规指导方面,也存在制度零散、执行不力的情况,导致合规工作难以有效落地。
针对民营企业合规经营的现状与挑战,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具体且有针对性的议案和提案。
“税务合规是企业的生命线,与安全同等重要。”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煜着重强调了民营企业税务合规的重要性。他表示,只有坚持合规经营、诚信纳税,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百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幼萍则比喻:“企业如树,合规诚信经营是根。”只有根系稳固,企业才能枝繁叶茂。全国政协委员、中联资产评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树奎聚焦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议题,建议完善风险化解机制,用好用活重整工具,并建立民营经济流动性风险长效保障机制,以提升民营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谢茹从法治化建设的角度提出,民营企业必须大力推进合规建设,以提升运营稳定性、信誉度和经济效益。她建议,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走深走实,探索党组织参与企业决策机制,帮助企业合规管理。同时,加强合规宣传培训,通过数字平台向企业普及安全营商、信用维护、知识产权保护等合规事项。同时,还应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合规要求纳入自律公约,并积极搭建律企协作平台,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合规体检及解决方案。
金融赋能民企破解难题
在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生力军,正经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深刻转变。这一转型进程中,民营企业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等“老问题”,以及内需不足、成本攀升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等“新挑战”。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云平撰文指出,当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叠加劳动力成本持续增加;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特别是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等。
破解这些难题,成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王云平表示,一方面,要通过内生驱动,持续提升企业整体发展素质。另一方面,要利用外源赋能,打造公平可持续的政策环境。要打破各种隐性壁垒,使民营企业能够更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继续加大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税收优惠、产业扶持等政策持续发力,让企业有更多资金用于研发与扩大生产,引导企业向新兴产业和关键领域发展,助力民营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在此背景下,金融改革被赋予了新使命,即通过精准高效的金融支持,促进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全国多地地方两会提出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特别是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领域进行创新,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北京、上海、湖北等地强调,通过优化金融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覆盖面和精准度,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便捷化的融资选择。
针对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的难题,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成都市委会主委史红平建议,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生态环保贷”等创新型金融产品,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同时,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保障企业融资之路畅通无阻。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认为,破解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他呼吁,有关部门构建“政策直通车”机制,开展政策精准推送和辅导,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为企业提供从数字营销到智能制造的阶梯式赋能。
在推进金融改革的同时,引导民营企业向新兴产业和关键领域拓展,助力民营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样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对记者表示,民营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转型成本与收益失衡、技术供需结构性矛盾等挑战。她强调,政策与金融的双重赋能对于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
为此,翟美卿建议,设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基金,对智能装备采购、云服务订阅等提供补贴,降低企业初期投入成本。同时,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的税前扣除比例。此外,在国家级经开区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提供技术验证、供需对接等公共服务,降低中小企业试错成本。
编审|渠 洋
责编|白 馗
校对|张波 张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