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渠洋 见习记者 李辽
河北省宁晋县是中国电线电缆三大生产基地之一,汇聚了两千余家电缆企业。北京市盈科(石家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毕强,自幼在这里成长,始终关注电缆产业发展。
与许多法律人不同,毕强的职业生涯从企业管理开始。他曾在央企历练,浸润于严格规范的管理体系,也曾在民企担任销售总监,直面市场竞争与企业运营的现实挑战。这些经历,既锤炼了他对企业运作的敏锐洞察力,也让他深知企业家的思维方式与法律需求。正因如此,他不仅是一名律师,更是一名理解企业、贴近企业的法律服务者。
▲近日,毕强接受本刊记者专访,谈企业全方位合规体系的构建。宋逗/摄
一踏入律师行业,毕强就开始为电缆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深耕电缆行业多年,他对电缆企业的法律问题了如指掌,在代理多个电缆企业的民商事案件时,总能精准找到案件突破的关键点。在所服务的企业眼中,毕强不仅是一位律师,更像是一位法律管家,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合规保障,助力企业在法治轨道上稳健发展。
精准洞察 助力企业赢在法庭
2023年,毕强代理两个与电缆企业有关的案件被著名商事交易及争议解决项目评级机构LegalOne评为年度“优秀案例”。
第一起案件是“新材料公司产品责任纠纷案”。某家钢材厂通过经销商层层转手,从一家门店购置了几万元的电缆,用于日常生产。然而,一段时间后,钢材厂声称电缆存在质量问题,导致企业停工,损失巨大。按常理,这类纠纷应遵循买卖合同的争议解决途径,但钢材厂却以产品质量纠纷为由,向电缆厂索要近两千万元的赔偿,双方因此陷入诉讼纷争。
毕强作为电缆厂的代理律师,发现对方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交易电缆进行封存。于是,在庭审现场,他抛出了第一个关键问题:“这批电缆在到达钢材厂之前,历经多个经销商之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存在被替换的可能。尽管电缆上印有我方电缆厂的标识,但电缆并非高科技产品,上面的标识可以轻易被替换。在这种情况下,请钢材厂证明这批所谓的问题电缆是我方供应的电缆。”毕强的问题让对方不得不重新审视手中的证据,为电缆厂在这场看似不利的诉讼中,开辟了一条新出路。
尽管对方提交了厚厚一沓证据,试图证明企业因电缆问题遭受巨大损失,但毕强并未被这些表面的证据迷惑,他知道,案件的关键在于证据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他冷静地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钢材厂停电的原因与我方提供的电缆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
之后,毕强又迅速提出他的第三个问题:“电缆在安装前,工作人员是否进行了检查?”这是一个让对方进退两难的问题,也正是案件扭转的关键点。对方无法回答,陷入了不利境地。毕强进一步解释说,如果工作人员在安装前进行了检查,发现电缆不合格,为何还继续安装?这显然不符合常理。如果检查后电缆合格,那么电缆存在的问题从何而来?如果工作人员没有对电缆进行检查,显然违反了电缆安装操作流程。这说明对方未遵循专业规范,甚至用不懂行的非专业人员进行电缆安装操作,导致问题的出现。不能将工厂停工的所有原因归咎于电缆厂。
最终,法院一审判决电缆厂赔偿原告30多万元,二审维持原判。这一结果,不仅证明了毕强的专业能力,也反映了生产型企业在操作流程合规方面的重要性,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合规参考。毕强说:“正规的做法是,每次交易电缆取样并进行铅封,写明这根电缆样品代表着某批产品,如果出现问题,以这根样品为准进行检测,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纠纷。”
第二起案件是“某科技股份公司股东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责任纠纷案”。B公司将电缆卖给A公司后,A公司以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为由,拒绝向B公司结算费用。无奈之下,B公司将A公司告上法庭。经过几个月的诉讼,双方达成调解,约定A公司在规定时间内向B公司支付几百万元货款,并在法院签署了调解书。然而,A公司未能履行承诺。法院在强制执行过程中发现,A公司账户上并无可供执行的资金。根据法院的执行规则,如果6个月内无法找到可执行财产,案件将被终本处理。
几百万元的损失即将成为坏账,这对B公司来说打击是巨大的。B公司老总找到了毕强。毕强接手案件后发现,A公司在诉讼期间两次减少注册资本,但在减资过程中并未通知债权人。同时,A公司在与B公司签约时,使用了与原公司名称极为相似但实则不同的公司名称。
在B公司老总看来,这个案子几乎没有了转机,但毕强却看到了希望。他以股东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为由,将A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告上法庭。“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减资必须遵循严格程序,首先召开股东会决议,其次通知债权人,然后进行公示,最后才能办理减资手续。A公司在减资过程中并未通知债权人,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因此,A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应在减资金额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最终,法院一审判决A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败诉,二审维持原判,A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须对这笔债务承担责任。
这起案件为广大企业的合规运营敲响了警钟。A公司的败诉,暴露了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很多操作不合规。不仅导致了法律风险的产生,更将自己置于不利之地。
合规管理 构筑稳固凭证体系
凭借为众多生产型企业服务的丰富经验,毕强成功当选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企业合规委员会委员。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他有着诸多感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实控人是否具备法律思维。这些年中国的普法工作成效显著,让许多实控人都具备了基本的法律意识,知道合作需要签订合同,发货要有发货单,对方欠款要有凭证。然而,许多实控人虽然知道要保留这些单据,但却不清楚如何将它们串联起来,使其具有法律效力。”
很多企业负责人认为手中的凭据非常齐全,但当律师从专业角度分析时,却发现这些所谓的“齐全手续”在法律上根本无法作为有效的证据使用。一家电缆厂因对方拖欠货款1000多万元提起诉讼。但在分析材料时,毕强发现了一个致命问题——这家电缆厂在签订合同、送货、开具发票、付款等环节使用的单据上,填写的对方企业名称竟然各不相同。“如何证明这些凭据之间的关联性?”这个问题直击了中小企业合规管理的要害,“企业负责人只知道要有凭证,却不清楚凭证应该如何规范书写才具备法律效力。这是实践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是他们最缺乏的法律知识”。
一家电缆大厂因生产能力不足,承接客户订单后,暗中找到另一家电缆加工厂,要求其代为加工电缆。然而,由于客户明确表示不允许第三方代工,大厂便向加工厂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加工厂在交付的产品上,不能出现任何第三方公司的标识,从送货单到产品本身,所有凭据上都必须标注大厂的企业信息。每次送货后,加工厂还需将送货单原件交给大厂。这样一来,加工厂手中没有了送货单,仅有的凭据是每次送货时拍摄的照片,且送货单上的送货人也并非自己公司的员工。
当大厂开始拖欠货款时,加工厂准备起诉大厂,却发现手中竟然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证明工作成果。这让他不敢轻易提起诉讼,在走投无路之际找到毕强。了解情况后,毕强果断建议加工厂固定现有证据,该起诉还得起诉。然而,对方提起反诉,拿出一系列检测报告,声称加工厂提供的电缆产品质量不合格,不仅拒绝支付货款,还向加工厂索赔1000多万元。
毕强仔细研究了对方提供的几十份产品不合格检测报告,并与产品进行逐一匹配。结果发现,其中提到的一些收货地址,加工厂根本没有送过货。对方还提供了一份客户的退货单,但经过实际验证,发现运费对不上,可见退货单中还包含了其他电缆产品,并非全是该加工厂的订单。
通过各种细致入微的分析,毕强对对方的证据逐一反驳。最终,他成功为加工厂赢得了胜诉。这个案例反映出,企业在代加工过程中如果行为不合规,一旦陷入纠纷,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这为所有企业在商业合作中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必须严格遵守合规要求,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现实中,许多企业都面临类似困境。毕强建议,企业须确保所有手续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如果用关联公司付款,应该出具一份代付款说明,以明确款项归属,确保资金流向清晰;发货单上的抬头信息必须与合同中的企业名称一致,以确保交易主体的明确性;企业还可以让对方指定一个固定联系人,每次交易时都与这位联系人对接,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交易的连贯性,还能在出现问题时迅速找到责任人。重要的是,这位联系人必须是对方公司的正式员工,这样可以避免在发生纠纷时出现“查无此人”的尴尬局面。
放眼未来 规范调整股权架构
企业若想做大做强,股权架构的调整与规范是必由之路。毕强在帮助企业进行股权架构优化方面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股权架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提前谋划,精心布局。而且,这是一个缓慢而细致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智慧”。
股权架构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要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包括企业的业务模式、发展阶段、股东结构等,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股权架构优化方案,确保股权的合理分配和有效管理。”毕强进一步解释,“比如,什么时候设立有限公司?什么时候设立合伙企业?什么时候由谁担任股东?公司设在哪个城市?都需要精心谋划和选择。”
他曾助力一家想要上市的电缆企业进行股权架构优化。上市的前提是企业规模的显著扩张,毕强为其量身定制了股权架构优化方案,通过合理调整股权架构,为企业的上市之路奠定了基础。他说,为这家企业设立的每个公司都有意义,企业不同的业务板块由不同的公司运营,这样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如果所有业务由一家公司承担,意味着管理的混乱。一旦公司账户出现问题,整个企业将陷入瘫痪。这种看似简单的模式,实则隐藏着巨大风险。好比一家医院,如果每个医生都是全科医生,那么医院的运行效率和专业水平将大打折扣。如同医院的各个科室各司其职,将不同的业务板块分配给不同的公司,才能确保企业高效运转。”
毕强进一步阐述:“当企业致力于迈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时,可以将特定的职能板块独立出来,设立专门的公司,如法务公司、财务公司、采购公司、营销公司等。通过将部门公司化,让每个板块独立核算,同时又保持板块之间的交叉交流,不仅能够激发企业活力,还能清晰地划分责任,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高效运行。”
他特别强调了提前防范股东纠纷的重要性。企业在两种极端情况下容易出现股东分歧:一种是企业经营得非常成功,盈利丰厚,但股东们对于如何使用这些利润产生了不同意见,是用于扩大企业规模,还是进行精细化管理,从而引发矛盾;另一种是企业经营不善,出现亏损时,股东们往往互相指责,推卸责任。
“防止股东之间产生纠纷,关键在于合伙协议中要明确规定如何认定公司股东出现僵局,以及建立好在出现股东僵局时的退出机制。”他建议,企业提前签订一份详尽的合伙协议,明确公司僵局的认定标准,例如,连续三次无法正常召开股东会就可以被认定为出现公司僵局。此外,毕强还强调了建立股东进退机制的重要性:“有限公司与股份公司的主要区别在于,有限公司更注重人合性,股份公司更强调资合性。由于有限公司的这一特性,每个股东的加入都需要得到其他股东的认可。因此,一旦某个股东不再适合继续参与公司运营,就需要有一套明确的退出机制处理这种情况。”
当前,很多民营企业处在新旧交替的关键阶段,“80后”逐步走上舞台中央,接过企业发展的接力棒,而第一代创业者面临着权力交接与财富传承的现实考验。如何实现平稳过渡,让企业在代际更替中保持稳健运行,成为摆在众多企业家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毕强深知,法律服务不仅是诉讼代理、合同审核,更应涵盖企业治理、婚姻家事、财富传承等多个层面,为企业构筑起更全面的法律防护网。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深邃洞察:“股权架构的搭建,不应只着眼于眼前利益,更要放眼10年、20年后的发展格局。这不仅关乎法律条款的推敲,更是对企业整体战略的思考与布局。法律服务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解决眼前的纠纷与风险,更在于帮助企业未雨绸缪,为可能出现的挑战提前做好准备。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在时代变迁中站稳脚跟,在市场风云中行稳致远。”
编审|白 馗
责编|惠宁宁
校对|张波 张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