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惠宁宁
▲CFP
数字化浪潮下,AI(人工智能)正渗透到各个领域。近日,作业帮宣布旗下主流学习机机型陆续接入推理大模型DeepSeek-R1,猿辅导宣布旗下“小猿学练机”“小猿口算”等全系列小猿产品接入DeepSeek最新大模型,并与自研猿力大模型融合。科大讯飞也表示在教育领域加速推进AI应用,星火X1模型预计3月完成升级······从教学平台到学习辅助工具,AI正悄然改变着师生教与学的方式,为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AI+教育”提升学习体验
AI技术不断突破,在教育领域的场景日益增多。《法人》记者近日在走访中了解到,使用过智能教育产品的学生普遍认为,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大模型通过识别孩子最近发展区及个性需求,给出动态学习路径规划和适切资源,满足自主学习需求,还能够提供AI交互式答疑辅学,通过启发引导式提问,实现互动探究式学习。”科大讯飞品牌市场中心副总经理董斌向记者介绍。据了解,浙江省的在线答疑服务平台“浙里问学”,就融入了讯飞星火大模型技术,可提供试题解题答疑以及学习方法、学科知识和习惯培养等智能答疑服务。
金科汤姆猫AI项目负责人韩承晏告诉记者,AI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学会与AI交互,可以帮助儿童挖掘和学习大量知识。
不仅如此,AI还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场景中。智能备课工具借助AI技术,能依据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点,快速生成包含教学方案、课件、练习题等在内的备课资料。董斌表示,大模型可按课时、单元、学情辅助教师生成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策略优化。此外,还可一键生成课件,并融入多模态资源检索、思维导图等。
“教古诗词时,AI备课软件能迅速提供诗词解析、作者生平介绍、拓展阅读材料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建议,节省了查阅大量资料的时间。”小学教师徐立(化名)告诉记者。
在个性化教学方面,AI也展现出强大优势。教师可利用AI分析学生作业、考试数据,精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知识薄弱点。
多地已开展智慧课堂,借助AI技术,提升教学质量。近日,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一所小学举办了“AI技术赋能教育”实操培训活动。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局发布通知,首批遴选35所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学”。
与其他领域不同,教育领域对内容的准确性、安全性具有更高要求。有受访者表示,AI生成的教学内容虽然丰富,但质量参差不齐,教师需要花费时间筛选和甄别。
智能教育千亿市场崛起
AI技术融入教育领域,正催生出规模庞大的市场。洛图科技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学习平板市场,学生和家长对教育资源的刚需推动市场快速增长。艾媒咨询分析,随着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预计2025年将超1000亿元。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着重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推动AI教育落地生根。去年年底,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通知,这一举措被广泛誉为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对此,多地学校积极响应。吉林省实验中学通过校外导师的引入,让学生深度参与AI研究。广东省深圳中学南山创新学校则形成多元的教师团队,以项目式学习提升教学质感。重庆市两江新区礼嘉实验小学围绕“人工智能+”构建了丰富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多元化环境中探索与学习。
市场方面,AI教育产品遍地开花。智能学习机、词典笔、电子纸单词卡成为家长为孩子提升学习成绩的热门选择。据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2025年开学季,早教益智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超8倍。另外淘宝数据显示,2月15日以来“AI学习机”搜索量暴涨580%。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告诉记者,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在迅速普及,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AI教育产品已经成为许多家庭和学校的标配。从智能学习机到在线辅导平台,AI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应用较为广泛的细分领域包括智能辅导、在线学习平台的AI技术植入、智能测评、智能课堂等方面。
在推动AI与教育深度融合方面,陈礼腾认为,一方面,需要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另一方面,加强AI技术的应用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和学习,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和工具,逐步改革和完善升级教育体系。
责任主体界定存“模糊地带”
AI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和风险不容忽视。陈礼腾认为,首先,AI教育产品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用户数据,存在数据泄露和隐私侵犯的风险,尤其是涉及未成年人数据更为敏感。其次,AI算法可能因数据偏见而产生不公平的决策,影响教育公平。此外,过度依赖AI技术可能导致教师角色弱化,学生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育AI的责任归属不明确,现有法律难以覆盖新型技术场景。基于以上风险,需不断加强数据保护、优化算法设计、平衡技术使用以及明确法律责任。
收集和分析大量用户数据涉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曾有在线教育平台因未经用户同意收集并共享用户数据,被监管部门处以高额罚款。AI教育产品收集学生数据时,如何保障数据收集合法合规?
北京观韬中茂(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渝伟表示,AI教育产品收集学生数据时,需依据不同类型数据(如个人信息、敏感信息等),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分类处理,尤其涉及未成年人数据的教育领域,更要强化合规意识。对于数据泄露责任界定,遵循“谁收集谁处理谁负责”原则,若涉及第三方处理或数据上云,对外由收集方担责。据了解,教育行业接入AI时,不同接入方式存在多种数据安全风险。他建议,内部数据使用前要做好分类分级等安排,防止信息泄露。
此外,著作权争议也是AI教育面临的重要法律问题。AI生成的教学内容,如课件、试题、文章等,其著作权归属尚无定论。
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数智化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李悦认为,对于一些拍照上传,AI自动批阅答案对错的应用场景,没有必要讨论知识产权归属的问题。对于AI产品中包含其他教科书的内容,知识产权归属于出版方。而对于AI自动生成的有创造性的课件,李悦认为“有探讨价值”。
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对于AI生成的教学内容,李悦表示,关键在于其中是否包含人类智力创作的独特表达。如果完全由算法自动生成且无任何人类创意贡献,可能不被视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司法解释明确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但已有首例相关判决可供参考。
2019年,深圳南山区人民法院审理“腾讯公司诉上海某科技公司”一案,即著名的Dreamwriter智能写作案,认定AI生成作品在特定条件下可受著作权法保护。该案中,腾讯研发的“Dreamwriter”程序自动生成了一篇财经快讯,腾讯公司据此起诉他人未经许可转载。法院认为:涉案文章的表达形式体现了创作团队个性化的选择与安排,由此生成过程符合文字作品的独创性要求,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字作品。同时,由于文章的生成是原告公司组织多人协作完成,体现了原告对作品内容的意图和控制,该文章被认定为法人作品,其著作权由原告公司享有。最终法院判决被告侵犯了腾讯对此文章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需承担停止侵权和赔偿经济损失等责任。
“从该案可看出,在符合特定条件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所生成的内容,其著作权可以归属于AI服务提供者。”李悦说。
AI教育产品的应用可能涉及开发者、使用者、平台运营者等多个复杂环节,出现问题后,责任主体的界定在AI教育中也存在模糊地带。使用开源AI技术开发教育产品时,必须遵守相关开源软件/模型的许可协议,否则可能构成侵权。常见开源许可证包括MIT、Apache 2.0、BSD、GPL等,不同协议对使用者的义务有不同要求。
“在算法监管方面,针对算法风险已有所规制。”王渝伟说。
编审|渠 洋
责编|王 茜
校对|张波 张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