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建言献策 美丽中国建设将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2023-03-07 10:33:3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作者:张维
分享:

2023年,美丽中国建设将有望迈出新的坚实步伐。这在全国两会上,已有迹可循。

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环境资源界别首次亮相。这是全国政协自1993年增设经济界别以来,首次增加新的界别。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三位部长在此亮相,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即为其中之一。

近年来热度持续居高不下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依然是今年全国两会的关注焦点,多位代表委员都在自己的提案或议案中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建言献策。

这些无疑都将为今年的美丽中国建设带来更多的指引与支撑。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创造出绿色发展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在2月16日召开的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说。

如我们所见,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黄润秋介绍,十年来,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以上的经济增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居世界第一,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十年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全国重点城市PM2.5浓度下降57%,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2020年至2022年连续3年,都降到世卫组织所确定的35微克/立方米第一阶段过渡值以下,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3.8个百分点,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长江干流连续三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高17.6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升。全国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力推进。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平稳运行。持续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累计安排资金超12亿元人民币。十年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5%左右,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目标。

环境领域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成功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并推动达成“框架”,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里程碑。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保护环境成全民共识

新界别凝聚专业力量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就,在代表委员中广受认可。

“在我担任代表期间尤其是近十年以来,深切地感受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进步。”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始前举行的“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副主任侯蓉举例说,在十年间,国家公园从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概念变成了现实。“生态文明理念现在已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民共识。”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陈建飚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老百姓获得感满满。以广东为例,2022年全省地表水优良率达92.6%,再创新高;全省PM2.5平均浓度则创新低,珠三角PM2.5平均浓度在“三大经济圈”中率先进入“1字头”(19微克/立方米),“广东蓝”已成为一张鲜活名片。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也说,他见证了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越来越强。

他们都是全国政协新增界别——环境资源界别中的委员。这一界别的设立,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看来,显示了国家对生态环保的高度重视,也将有利于凝聚更多专业人士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这让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干劲”。

重视,即意味着未来可期。在如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问题上,环境资源界别委员纷纷拿出自己的方案。例如,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傅声雷建议,可采用“多年滑动平均值”代替年度均值来进行空气质量考评,促使各地各部门更有定力采用长效措施,建立长期机制,推进常态化治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新明认为,空气污染进入深水区,不利天气影响可能抵消“人为努力”的作用,采用“多年滑动平均值”代替年度均值来进行空气质量考评,可推动各地更有定力和动力推进常态长效减排治污。他同时建议打破地域分割划分“空气污染控制区”,建立污染控制“保甲制”,实行一体考评,做实联防联控。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蒋齐建议,加快推动我国北方欠发达省区碳排放权改革。包括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提升省(区)、市、县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同时要加快提升碳排放监测能力,提高统计核算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制度体系越织越严密

立法仍有待提档升级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当然不止于环境资源界别。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监事长迟日大从法律的视角指出,我国生态文明立法体系亟待通过法典编纂实现“提档升级”。

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就的背后,有着法治的力量。比如,在执法方面,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实行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按流域海域设立生态环境监管机构。全面完成国家和省级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基本建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圆满完成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任务。

同时,“越织越密的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黄润秋说,生态环境部牵头制定或出台改革文件40余件,建立并深入实施排污许可、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制修订30余部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等专项党内法规。

在这些基础上,迟日大认为目前编纂环境法典的条件趋近成熟。尤其是考虑到多年来,立法机关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积极立法,制定、修订多件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数量多、速度快,环境法律体系日益呈现出肥大化、技术化、不统一和不确定的法律复杂化表征,法律适用难度加大,“环境法律亟须通过法典化来克服现行立法存在的分要素立法、分部门立法、整体性不足、法律实施困难等弊端”。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则对环境保护法提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议:增加与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原则、制度、责任等,以便更好统筹“双碳”战略和生态保护工作;明确县(区)生态环境分局具有执法主体资格,同时,也明确“乡镇(街道)人民政府、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的环保职责”。

编辑:刘晓莹